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360032
心理健康事关社会文明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7日 生命时报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接受本报专访

    心理健康事关社会文明

    生命时报记者 欧阳云霜

    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不仅让感染者的身体受到伤害,更让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慌的情绪之中。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一次震碎了国人的心。这些举国悲痛的灾难性事件让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危机干预等名词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认识逐渐增加。生命时报在这15年里始终关注国人心理健康问题,追踪热点事件、解答公众心理困惑,为“健康中国2030”中“提高心理健康”的目标做着自己的努力。

    个人的全面健康、社会的文明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心理的完好状态。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认为,这十几年来,从国家重视程度,到老百姓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再到整个医疗服务质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立法让精神卫生服务有规范。2013年,《精神卫生法》生效,规定了开展精神障碍诊疗活动的基本条件和准则,明确了精神障碍患者就诊过程的标准和程序,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日常工作有法可依。此法通过“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经监护人同意”“再次诊断”等规定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解决以往可能存在的“不该收治却被收治”的问题,并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进行治疗。

    民众正视精神心理问题。如今,人们来看心理疾病也不觉得丢人,这得益于社会和个人对精神心理问题知晓率的提高。国家发布的不少政策都提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指导医院、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精神心理卫生保健宣传。杨甫德介绍,十几年前,来医院看病的90%是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现在只占30%左右。大家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懂得向专业人士求助,甚至有父母带着两三岁的孩子来咨询。

    精神疾病治疗率明显提高。15年前,我国心理障碍治疗率不到5%,严重精神障碍约60%,现已分别达到20%和70%。原国家卫计委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936家,开设床位43.3万张,较之前翻一番。2004年,我国启动“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度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简称686项目),向贫困患者免费提供药物治疗、应急处置、紧急住院等,为精神病人“解锁”,十几年来救治上千人。

    心理援助逐渐规范。2008年汶川地震前,我国灾后心理救援多自发、无序,容易造成混乱、拖沓。地震后,政府和人民都意识到了心理救援的重要性,国家逐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心理救援系统,各级应急部门统筹指挥、建设心理救援人才储备库、救援单位对突发性事件随时待命,让我国心理救援工作变得快而准。杨甫德说,如今的心理救援团队能在两小时内到达灾害现场并展开工作,这在10年前是不可能的。

    不过,精神卫生领域仍存在受重视程度不足、医疗服务资源紧缺、精神障碍识别率治疗率偏低等问题。杨甫德希望,未来心理健康能真正融入到各个政策制定和大医学中,让精神卫生从“幕后”走向“台前”。“心理健康是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