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60499
电化学发光试剂的抗干扰性你知道多少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4日
     电化学发光试剂的抗干扰性

    你知道多少

    □王 璐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免疫检测无论是基于哪种检测原理,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各种原因带来的干扰。

    例如,分析前因素:脂血、溶血样本、纤维蛋白原、药物干扰;分析对象内源干扰: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高剂量生物素治疗患者的血清、高滴度异嗜性抗体等。

    这些干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带来不少困惑,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试剂本身的抗干扰能力。

    那么,电化学发光试剂如何做到有效规避及减少这些因素所造成的检测干扰呢?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电化学发光的原理。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以三联吡啶钌作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通过免疫反应及电化学发光反应,即可进行。其主要分为竞争法和夹心法。因为干扰形成的原理比较类似,这里仅以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为例。

    反应系统的组分包括三联吡啶钌标记的抗体、生物素化合的抗体、抗原(待测物)和亲和素包被的磁性颗粒。反应后最终形成亲和素磁性颗粒—生物素化合的抗体—抗原—三联吡啶钌标记的抗体的复合体。所有的干扰其实都是在干扰钌复合体的形成或者影响检测电极检测钌复合体。

    可以通过三大“疑点”,探究电化学发光试剂是如何做到规避及减少检测干扰的。

    疑点一

    干扰项:抗钌抗体干扰

    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主要为IgM(免疫球蛋白M),干扰因素结合并遮盖住钌标记。

    那么,大家就会产生疑问:基于这个情况,检测单元的电极会不会无法检测到钌复合体?从而影响电化学发光的信号而导致信号淬灭?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会造成竞争法样本的检测结果偏高,而夹心法样本的检测结果偏低。这种结果会发生吗?

    答案是:很少发生。

    事实上,电化学发光检测中很少发生钌标记干扰,而且通过加入阻断剂能有效降低干扰。这些阻断剂可能是:

    ★载体为完整的IgG(免疫球蛋白G)分子或片段,对于低浓度非特异性结合非常重要。

    ★亲水性结合域。

    ★超过寡聚反应的高浓度钌。

    这些阻断剂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阻断剂使得患者血清中的干扰因素(主要为IgM)被干扰阻断蛋白捕获,从而在高灵敏度的试剂检测中不会受到干扰。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钌标记同位素来大幅降低干扰。患者血清中的干扰因素(主要为IgM)与更换后钌标记的亲和力低。这些钌抗体可能会存在于少数的年长患者中。

    疑点二

    干扰项:生物素干扰

    电化学发光试剂采用了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系统。那么,当患者服用了大量外源性生物素后,血液中高浓度游离生物素是否会竞争结合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珠,从而影响检测的结果,带来偏差?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影响可控!

    首先,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系统是一种新型生物反应放大系统,具有高亲和力、高灵敏度以及多级放大效应,使得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微量抗原、抗体定性、定量等体外诊断检测中。

    人体每天所需生物素的量为100~300微克。服用常规剂量生物素(30~60微克复合维生素),这对于我们的检测不会有任何干扰风险。

    如果接受过大剂量生物素治疗的患者,应该及时和主治医师沟通,在最后摄入生物素8小时后再进行检测(生物素的代谢时间约为8小时)。

    为了降低潜在的生物素干扰风险,大家熟悉的化学发光试剂盒包装说明书中,已加入了关于生物素阈值的声明。这个阈值是在研发过程中针对每个检测单独确定的。

    除此之外,在这些说明书中,也声明了“不应该从接受过高生物素剂量(如>5毫克/天)治疗的患者身上取样,如果需要取样应至少在最后摄入生物素8小时后”以供我们参考。

    疑点三

    干扰项:异嗜性抗体干扰

    人抗鼠抗体引起的干扰是最常见的异嗜性抗体干扰,几乎所有的免疫检测都在避免这一干扰的发生。

    血清样本中的人抗鼠抗体会桥接两种鼠单克隆检测抗体,实际上取代了钌复合体中的“抗原”,因此在没有“抗原”的情况下也会信号增强。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会造成夹心法样本的检测结果偏高。

    那么,在检测中,如何避免受到很大的干扰影响?

    答案是:需要多重防护。

    我们在检测中,可以通过使用阻断蛋白、片段化捕获或跟踪抗体或嵌合抗体的三重方法,针对不同浓度的人抗鼠抗体干扰进行抗干扰设计。

    而在一些特别敏感的项目中,通过制造人源化成分更多的抗体来最大程度降低干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