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注意事项
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注意事项
□刘献志
做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一朝开机,手抖、脚抖症状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会越来越明显。很多人在高兴之余,往往忽视医生的叮嘱,不按时服药或不再服用药物。
每每碰到这些患者,笔者都时常提醒他们,做完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并开机,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还需要注意很多术后事项,而且术后管理的过程更重要。在此期间,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开机效果不明显等于手术失败?
6月中旬,笔者为一位罹患帕金森病6年多的女士做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做手术前,患者四肢抖动明显,无法做到基本的手部握拳,起步、站立都需要人搀扶,且走路时有开关现象。
术后一个月,笔者在诊室为其调试并开机。刚开机时,患者的四肢抖动现象未出现明显改善,只是偶尔在调试电压时,会出现一侧好转、另一侧不变的情况。笔者为其调试了40分钟,症状才有初步好转。
在一旁观看调试的很多患者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开机效果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手术失败?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常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起效需要反复调试,其开机时间越长,症状改善越明显。手术后的患者一般需要在数月至一年中反复多次进行程控,以便使手术效果达到最佳。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做脑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及术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也是很多医生及患者关心的问题。在此,笔者把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
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术中相关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颅内积气、电极异位以及伤口愈合不良等。颅内出血主要在硬膜切开和插入电极时发生。术中CT可以有效帮助医生诊断颅内出血,少量的出血可以通过双极电凝止血或脑棉压迫止血;如果出现大量的出血,需要及时进行开颅手术,彻底止血。
颅内积气很难避免,但是通过体位调节尽量使切口位于颅骨最高点以及术中切开硬膜时及时封堵硬膜,可以大大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电极异位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定位错误或者术中数据读取错误。术前精准定位、术中双人操作核对数据,是减少电极异位的主要手段。伤口愈合不良多发生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该类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尤为重要。
除了术中并发症,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还有设备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电极断裂、电极移位、排异反应和伤口感染等。其中,电极断裂和电极移位主要由延长线缠绕、留置过短受到外力牵扯所引起。因此,术中应留置适当的延长线、避免缠绕等来减少相关并发症。同时,医生应告知患者尽量减少剧烈牵拉运动。排异反应发生率大约为1%,严重的排异反应可以导致电极或电池外露,从而必须手术移位修补伤口或者取出设备。伤口感染多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等伤口不易愈合的患者。对该类患者,伤口尽量用聚丙烯缝线,减少刺激,术后拆线时间应适当延长,以确保伤口完全愈合。
开机后,颅内电极刺激靶点及其周围结构出现的副反应称之为刺激相关并发症。这是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但是大部分是可以改善和治愈的。对丘脑底核的刺激可引起睁眼困难或者加重运动障碍。短暂的意识混乱和情绪改变也比较常见。另外,还有比较常见的就是体重增加、构音障碍,发声困难。通过适当的刺激参数调节,这些并发症大部分可以消除。
做完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避免靠近磁场,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电烤箱等在正常的操作距离内可以使用;如果发生意外关机,要及时联系医生开机,恢复参数。另外,在术后早期脑起搏器装置可能会使一些患者产生感染、排斥或皮肤坏死,一旦伤口出现红肿或破溃,要立即回访手术医生。
刘献志,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医学部主任、神经外科主任;获得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撰写论文百余篇,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0余篇。
1.“一托二”设计,一个脉冲发生器解决双侧肢体症状。
2.全球首创远程无线程控,方便医生和患者的程控操作,有效缩短程控时间。
3.全球领先的刺激芯片设计,实现左右脑异频程控,提供更合理的刺激参数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多达13组刺激程序储存和选择,对患者的周期性症状波动提供了精细化的控制选择。
5.最先进的电池技术,提供5~10年的持续健康守护。
6.磁性开关加速神经刺激器无线信号的侦听频率控制,节省程控时间;同时具有紧急开关神经刺激器的功能,最大限度保障治疗安全。
7.在0.5毫米、1.5毫米触点间距的基础上,专属提供1.0毫米间距电极,在植入电极随机偏差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至少两个电极触点进入丘脑底核的概率,提高治疗效果。
8.颅孔电极锁拥有美国专利,实现电极的即刻、自动锁定,解除电极移位的后顾之忧。
□刘献志
做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一朝开机,手抖、脚抖症状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会越来越明显。很多人在高兴之余,往往忽视医生的叮嘱,不按时服药或不再服用药物。
每每碰到这些患者,笔者都时常提醒他们,做完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并开机,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还需要注意很多术后事项,而且术后管理的过程更重要。在此期间,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开机效果不明显等于手术失败?
6月中旬,笔者为一位罹患帕金森病6年多的女士做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做手术前,患者四肢抖动明显,无法做到基本的手部握拳,起步、站立都需要人搀扶,且走路时有开关现象。
术后一个月,笔者在诊室为其调试并开机。刚开机时,患者的四肢抖动现象未出现明显改善,只是偶尔在调试电压时,会出现一侧好转、另一侧不变的情况。笔者为其调试了40分钟,症状才有初步好转。
在一旁观看调试的很多患者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开机效果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手术失败?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常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起效需要反复调试,其开机时间越长,症状改善越明显。手术后的患者一般需要在数月至一年中反复多次进行程控,以便使手术效果达到最佳。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做脑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及术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也是很多医生及患者关心的问题。在此,笔者把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
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术中相关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颅内积气、电极异位以及伤口愈合不良等。颅内出血主要在硬膜切开和插入电极时发生。术中CT可以有效帮助医生诊断颅内出血,少量的出血可以通过双极电凝止血或脑棉压迫止血;如果出现大量的出血,需要及时进行开颅手术,彻底止血。
颅内积气很难避免,但是通过体位调节尽量使切口位于颅骨最高点以及术中切开硬膜时及时封堵硬膜,可以大大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电极异位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定位错误或者术中数据读取错误。术前精准定位、术中双人操作核对数据,是减少电极异位的主要手段。伤口愈合不良多发生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该类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尤为重要。
除了术中并发症,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还有设备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电极断裂、电极移位、排异反应和伤口感染等。其中,电极断裂和电极移位主要由延长线缠绕、留置过短受到外力牵扯所引起。因此,术中应留置适当的延长线、避免缠绕等来减少相关并发症。同时,医生应告知患者尽量减少剧烈牵拉运动。排异反应发生率大约为1%,严重的排异反应可以导致电极或电池外露,从而必须手术移位修补伤口或者取出设备。伤口感染多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等伤口不易愈合的患者。对该类患者,伤口尽量用聚丙烯缝线,减少刺激,术后拆线时间应适当延长,以确保伤口完全愈合。
开机后,颅内电极刺激靶点及其周围结构出现的副反应称之为刺激相关并发症。这是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但是大部分是可以改善和治愈的。对丘脑底核的刺激可引起睁眼困难或者加重运动障碍。短暂的意识混乱和情绪改变也比较常见。另外,还有比较常见的就是体重增加、构音障碍,发声困难。通过适当的刺激参数调节,这些并发症大部分可以消除。
做完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避免靠近磁场,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电烤箱等在正常的操作距离内可以使用;如果发生意外关机,要及时联系医生开机,恢复参数。另外,在术后早期脑起搏器装置可能会使一些患者产生感染、排斥或皮肤坏死,一旦伤口出现红肿或破溃,要立即回访手术医生。
刘献志,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医学部主任、神经外科主任;获得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撰写论文百余篇,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0余篇。
1.“一托二”设计,一个脉冲发生器解决双侧肢体症状。
2.全球首创远程无线程控,方便医生和患者的程控操作,有效缩短程控时间。
3.全球领先的刺激芯片设计,实现左右脑异频程控,提供更合理的刺激参数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多达13组刺激程序储存和选择,对患者的周期性症状波动提供了精细化的控制选择。
5.最先进的电池技术,提供5~10年的持续健康守护。
6.磁性开关加速神经刺激器无线信号的侦听频率控制,节省程控时间;同时具有紧急开关神经刺激器的功能,最大限度保障治疗安全。
7.在0.5毫米、1.5毫米触点间距的基础上,专属提供1.0毫米间距电极,在植入电极随机偏差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至少两个电极触点进入丘脑底核的概率,提高治疗效果。
8.颅孔电极锁拥有美国专利,实现电极的即刻、自动锁定,解除电极移位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