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更多评论
编号:13781895
医疗环境需要医患媒共塑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4日 生命时报 2018.09.14
     媒体喜欢报道吸引眼球的事件,医患关系恰恰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在“全民皆媒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发声不及时,自媒体谣言持续泛滥,严重影响着公共医疗环境。近日,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载文指出:中国媒体的负面报道对医患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过去十几年,中国医患关系跌宕起伏,一方面,杀医、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工作积极性遭受打击;另一方面,医疗系统内部高额医药费、红包等问题,挑动着公众脆弱的神经。在医疗场域中,由于医疗壁垒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公众认为“医方天然强势,患方必然弱势”。因此,在医患发生纠纷时,部分患者并不愿意通过医学鉴定、医政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而是倾向于将医疗问题中的“不平之处”传播出来,影响医方所谓的优势地位。比如,到医院拉横幅、搭灵堂,干扰医疗秩序,引发社会关注,实现个人诉求。

    如果把医患比作一个天平的话,媒体就像天平上的砝码,放在医患的哪边,舆论的天平就向哪边倾斜,媒体在当下医患关系中的建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延伸出新的“医患媒”关系。在这个关系背后,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医疗参与者,公众需要通过这样的传播平台,获得医疗系统的真实情况,而医务、医政等管理部门也需要痛定思痛,意识到媒体在社会动员、舆论影响中的核心地位。

    与传统的社会新闻不同,医疗报道是专业报道和深度报道的结合,要求记者具备基本的医疗知识,理解医疗事件中的基本医学逻辑,获取、理解、分析、应用专家的专业观点,应用于自己的报道中。而且,医患报道常以矛盾和纠纷的形式出现,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采访报道,记者如果没有火眼金睛,十分容易受到误导。

    因此,在采访撰稿过程中,媒体从业者要稳住心绪,再想想、多问问,要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能力是一方面,态度则更重要。医疗报道应坚守社会责任和伦理底线,以建立医患互信、提升人群健康为宏旨,坚守不说谎、不造假的伦理底线。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要求:“新闻媒体编造、散布虚假医疗纠纷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条例出台后,相信在更加规范的媒体报道环境中,医患关系会走向更加和谐、稳定的道路。▲, 百拇医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青年研究员 王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