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医药工作 > 正文
编号:13257907
40年,从“小巷陋院”到“全国翘楚”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956期
开栏的话:历史是理解未来的钥匙。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今起,本报开设“壮阔中医潮,奋进新时代”栏目,记录40年来各地各单位在中医药发展中做出的实践探索,总结的有益经验,经历的改革故事,取得的显著成就,
     历史是理解未来的钥匙。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今起 开设“壮阔中医潮 奋进新时代”栏目,记录40年来各地各单位在中医药发展中做出的实践探索,总结的有益经验,经历的改革故事,取得的显著成就,展现中医药发展大潮的澎湃力量。

    1978年,刚刚进入江苏省中医院的王晓平用胶卷相机在医院门口拍下了秋天第一片变黄的梧桐叶。

    1978年,国医大师夏桂成还是江苏省中医院的青年骨干。在他的悉心治疗下,很多女性在那一年当了妈妈。

    1978年,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还是兴化县的一名初中生。

    变革的风,已经开始从南方沿海的小渔村吹到了秦淮河。

    实际上,要找寻江苏省中医院的历史并不难。沿着秦淮区汉中路一直走,看见郭沫若题写的院名后,再继续走上五六分钟,就能跨进他们的院史馆。这些沉默的史料,见证着江苏省中医院从南京市碑亭巷里的“诊所”发展到行业翘楚的变迁。

    40年,汉中路上的梧桐树日益丰茂,正如江苏省中医院的成长历史。

    硬件建设翻天覆地

    “板凳大军”谢幕,智能诊疗登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卫生事业经历过数次医疗改革。无论医改方案如何,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百姓不再为看病发愁。

    江苏省中医院的变革,也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从小楼房到大楼房,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到B超、CT、核磁共振;从单一的银针、草药到多样的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从门可罗雀到2017年门诊量突破508万人次,这所医院实现了全面腾飞。

    1954年建院之时,医院的旧址是别人遗留下的两层小楼,除了药房、诊室、只有几间病房。科室也只有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科、小儿科。一间稍大的房间被隔成许多格子间,每个格子间里有一个科室,总共的面积不超过几十个平方。很多人都认为那只能算是“小诊所”,不能算医院。

    由于没有多余的场地作为病人的候诊室,病人们只能待在后院的空地上等候。如果遇到下雨天气,医院也只能在院子里临时搭建芦席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8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