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850886
父母永远都是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8日 皖北晨刊
     阚知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把家撑起来;父母在,年就在,父母把儿女招回来……”不知是谁写的这句歌词,我一直把它奉为经典。

    母亲在时,尽管她身患重疾躺在床上无法自理更别说支撑什么家了,但她的形态,她的唠叨,甚至她的喘息都让我感到了家的存在。随时能叙话,心有地方搁,出门三回头,进门叫声妈……。这个有牵挂的地方,不就是个家吗?

    2016年的9月,90岁的母亲走了,70岁的我竟不知家在哪儿了。按说,屋还是那个屋,院还是那个院,一切家具几乎没动还都保持着原来的模样,怎么就突然觉得空落落的不是个家了呢?我也曾多次给弟妹们商量:今后过年,轮流到各家团聚,找回家的感觉,可后来连我都觉得难以实现,便主动放弃。

    母亲有口气的时候,我什么都不用说,那些海外的,国内的,本县的姊妹们都向我这个穷家破院靠拢,都在母亲身边聚集,能与母亲说上几句话,能看看她的脸,摸摸她的手,能围在她床前吃顿饭,大家都觉得坦然、踏实。聚,才像个家呀。

    上辈人没有了,同辈人似乎失去了粘连,各自寻觅着自己的归宿,然而转了几圈后,大家都渺茫无定。望着一个个无奈的面孔,我突然疑惑:家到底是指啥?是什么东西隐约着这个概念?词典上没有具体注释,生活中也没有准确答案,但人人心里都明白:老屋老院的一绺炊烟是家;高楼大厦的一桌盛宴也是家;接站的小轿车内,爸爸慈祥的笑容是家,进门用围裙拂尘,妈妈的嘟哝也是家,柴门虚掩,野草簇簇,进门泪欲出是家,金碧辉煌,灯红酒绿,手足搁无处也是家……。家不是什么物质,而是一种情愫。

    长期以来,父母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给下一代,这就造就了一个幸福温暖的氛围,父母向下传递爱,子女向上偎依家,这是无法逆转的感情流,孩再孝,难还哺育情,家再破,儿女依旧归,这是无法平衡的人生账。父母永远是儿女的家,儿女却永远不能成为父母的家,这又是条无法颠簸的社会真理。之所以如此结论,是因为在我们刚刚形成生命时,(卵)巢、(子)宫、(乳)房,就奠定了家的基础,就在我们骨子里融进了“血往下流,气朝上升”的生物体规律。

    有人说:“父母走了,家不在了”,我不认妥。父母到哪里,家就到哪里,即便他们走进坟墓,也会召集着自己儿女向他们靠拢……。君见否,受委屈的女儿蹲在坟前,哭诉内心的苦痛;中榜的孙子跪在那里,了却爷爷奶奶的夙愿;生子燃鞭去坟上报信;结亲鸣炮到墓地磕头;清明添坟,我们修缮二老的房屋;过年送钱,平慰子女心中的挂念;升官进禄,你在碑前祈求再保佑;时背运差,责怪祖坟不冒青烟……。一个普普通通的土堆,在这里却成了我们倾诉、寄托、偎依的地方,成了中国人眼里“家”的缩影。

    阴间,阳间,这个间字,不就是指的屋吗?不就是那个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所谓家吗?能把阴间阳间的物质贯通起来的就是一把火,能让阴间阳间灵魂融汇的就是“家”的感觉,不管你现在多么伟大,多么富有,多么健康,迟早还是要偎靠自己的父母,还是要归宿到他们的那个家啊。

    家,说白了,就是一种感觉,能把我的感觉说出来,让大家感觉到,就不失这篇文章的意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