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低,这些原因要考虑
血小板减低,这些原因要考虑
□徐瑞平
案例一
采集末梢血,你“使劲”挤了吗?
有一天,我正在上班,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化验,说孩子发热,上午刚带他在乡卫生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低。医生说怕孩子血液有问题,让她带孩子赶紧到上级医院复查一下。
听完这位母亲的话,我下意识想为孩子抽胳膊上的血,可家长不舍得,最终还是选择了末梢采血,但我留了个心,扎针后同时采了两份标本,一份备用复查。不一会儿,检查结果出来了,两次结果显示孩子的血小板值均正常。
家长不信,质疑道:“可之前检查的结果血小板值才二三十啊?”
我问她:“抽血后血出得顺利吗?医生有没有使劲挤?”
家长回忆后说:“孩子哭得厉害,我们只顾着哄孩子了。但听见医生说,要我们捏紧孩子的手,要不然血都挤不出来了!”
这就对了,肯定是因为挤得狠了,一方面可能是将组织液挤出来混入了标本中,另一方面或许是出血不顺利,血凝固导致的血小板结果偏低。
分析:
遇到感冒发热要查血常规时,小儿通常都是通过采集指尖末梢血来检测的。但是,采集指尖末梢血时,如果患者末梢循环不好、手指温度过低或者进针深度不够会导致出血困难。此时,有些检验人员往往用力挤压进针周围,甚至用力从指根向指尖捋,从而达到采集足够血量的目的,但这样很容易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不仅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血小板值假性减低。比如,抽血量过多超过了抗凝剂的抗凝能力、抽血后没能充分颠倒混匀等。
案例二
血小板低,你推片复检了吗?
在临床上,我们曾遇到过一名外伤准备手术患者,住院查血常规发现其血小板(PLT)值为20×109/升,复查后结果也无明显差异。
我们就先检查了标本,结果显示标本正常,无肉眼可见凝块,仪器提示血小板聚集。我们又对该标本进行推片镜检,在片尾发现血小板确实有聚集,且成堆成簇分布,据估算血小板数目应该不少。
这是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PTCP)啊!
我们马上联系了临床,说明了情况,并建议让护士更换枸橼酸钠(凝血管)抽血复检。医生面对这样的结果也吓了一跳,经询问发现患者平时并无出血倾向,皮肤也无瘀点、瘀斑。经更换采血管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该患者的PLT值为203×109/升。
分析:
EDTA作为血细胞分析的常用抗凝剂有很大的优点,但对有些患者或者健康人血液的血小板有一定的聚集作用,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PTCP临床发生率较低,并且此现象的发生也已经证实与年龄、性别、临床药物使用等无关,也不需要进行临床治疗,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给临床检验工作者报告检测结果造成很大误导,可能会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如延误手术、增加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等,极易导致医疗事故。
要想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先通过血涂片染色镜检初筛验证,然后更换抗凝管复检或人工计数血小板纠正。在此,笔者建议检验科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血常规复查制度,应急预案及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通过以上方法,完全可以避免PTCP的发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数据,使其及时为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免误诊。
(作者供职于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徐瑞平
案例一
采集末梢血,你“使劲”挤了吗?
有一天,我正在上班,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化验,说孩子发热,上午刚带他在乡卫生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低。医生说怕孩子血液有问题,让她带孩子赶紧到上级医院复查一下。
听完这位母亲的话,我下意识想为孩子抽胳膊上的血,可家长不舍得,最终还是选择了末梢采血,但我留了个心,扎针后同时采了两份标本,一份备用复查。不一会儿,检查结果出来了,两次结果显示孩子的血小板值均正常。
家长不信,质疑道:“可之前检查的结果血小板值才二三十啊?”
我问她:“抽血后血出得顺利吗?医生有没有使劲挤?”
家长回忆后说:“孩子哭得厉害,我们只顾着哄孩子了。但听见医生说,要我们捏紧孩子的手,要不然血都挤不出来了!”
这就对了,肯定是因为挤得狠了,一方面可能是将组织液挤出来混入了标本中,另一方面或许是出血不顺利,血凝固导致的血小板结果偏低。
分析:
遇到感冒发热要查血常规时,小儿通常都是通过采集指尖末梢血来检测的。但是,采集指尖末梢血时,如果患者末梢循环不好、手指温度过低或者进针深度不够会导致出血困难。此时,有些检验人员往往用力挤压进针周围,甚至用力从指根向指尖捋,从而达到采集足够血量的目的,但这样很容易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不仅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血小板值假性减低。比如,抽血量过多超过了抗凝剂的抗凝能力、抽血后没能充分颠倒混匀等。
案例二
血小板低,你推片复检了吗?
在临床上,我们曾遇到过一名外伤准备手术患者,住院查血常规发现其血小板(PLT)值为20×109/升,复查后结果也无明显差异。
我们就先检查了标本,结果显示标本正常,无肉眼可见凝块,仪器提示血小板聚集。我们又对该标本进行推片镜检,在片尾发现血小板确实有聚集,且成堆成簇分布,据估算血小板数目应该不少。
这是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PTCP)啊!
我们马上联系了临床,说明了情况,并建议让护士更换枸橼酸钠(凝血管)抽血复检。医生面对这样的结果也吓了一跳,经询问发现患者平时并无出血倾向,皮肤也无瘀点、瘀斑。经更换采血管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该患者的PLT值为203×109/升。
分析:
EDTA作为血细胞分析的常用抗凝剂有很大的优点,但对有些患者或者健康人血液的血小板有一定的聚集作用,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PTCP临床发生率较低,并且此现象的发生也已经证实与年龄、性别、临床药物使用等无关,也不需要进行临床治疗,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给临床检验工作者报告检测结果造成很大误导,可能会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如延误手术、增加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等,极易导致医疗事故。
要想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先通过血涂片染色镜检初筛验证,然后更换抗凝管复检或人工计数血小板纠正。在此,笔者建议检验科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血常规复查制度,应急预案及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通过以上方法,完全可以避免PTCP的发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数据,使其及时为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免误诊。
(作者供职于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