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麻风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麻风病系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变可累及全身,但主要侵犯皮肤神经血管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15%~30%侵犯骨与关节。
在病理上,麻风病主要分为瘤型和结核型。瘤型可直接侵犯骨骼,主要在松质骨内形成肉芽肿。最多见的骨骼改变是由于神经血管损害所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在两型内均可见到,以末梢神经受影响最为显著,大多数累及短管骨。
在感觉及营养障碍的基础上,又可附加外伤及继发性感染,使病变更加复杂。
显微镜下特征
麻风小结由含麻风病的麻风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及少许浆细胞构成。
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为红色或淡红色斑状丘疹,皮肤感觉丧失,无冷热痛感。
二、周围神经绳索样增粗。
三、常合并感染形成手足溃疡。晚期,由于骨质损害严重而出现手足畸形。
影像表现
麻风骨髓炎多位于干骺端,亦可见于骨干。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无硬化,开始为局灶性而后互相融合,扩大至髓腔扩张,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增粗。病变侵及骨膜可引起骨膜增生及骨皮质表面粗糙不平。
骨质萎缩与骨质吸收为本病的主要表现。骨质萎缩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纤细疏松,髓腔增宽,骨密度减低。
骨质吸收常见于手足短骨,可表现为末端性吸收与向心性吸收两种。末端性吸收常见于手指骨吸收先从指端开始,甲粗隆轮廓消失模糊,继而指骨远端吸收,末节指骨变短变尖,骨质大部分吸收,残端成按钮状,最后可完全吸收,并可向近节趾骨进展。
向心性吸收常见于趾骨,病变多自趾骨干远端开始向心性骨质吸收,使局部骨皮质变薄,周径变细,进而引起病理性骨折,断端不愈合并骨质吸收,致两断端呈尖形,最后该趾骨完全吸收消失。
骨营养血管病损可引起骨营养孔增大,边缘略不规则,常见于手腕,可为比较早期的改变。双手第2~4指及左手第五指末节指骨大部分骨质吸收,长度变短,末端变尖,部分残端呈按钮状。
(新乡医学院医学影像中心供稿)
在病理上,麻风病主要分为瘤型和结核型。瘤型可直接侵犯骨骼,主要在松质骨内形成肉芽肿。最多见的骨骼改变是由于神经血管损害所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在两型内均可见到,以末梢神经受影响最为显著,大多数累及短管骨。
在感觉及营养障碍的基础上,又可附加外伤及继发性感染,使病变更加复杂。
显微镜下特征
麻风小结由含麻风病的麻风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及少许浆细胞构成。
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为红色或淡红色斑状丘疹,皮肤感觉丧失,无冷热痛感。
二、周围神经绳索样增粗。
三、常合并感染形成手足溃疡。晚期,由于骨质损害严重而出现手足畸形。
影像表现
麻风骨髓炎多位于干骺端,亦可见于骨干。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无硬化,开始为局灶性而后互相融合,扩大至髓腔扩张,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增粗。病变侵及骨膜可引起骨膜增生及骨皮质表面粗糙不平。
骨质萎缩与骨质吸收为本病的主要表现。骨质萎缩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纤细疏松,髓腔增宽,骨密度减低。
骨质吸收常见于手足短骨,可表现为末端性吸收与向心性吸收两种。末端性吸收常见于手指骨吸收先从指端开始,甲粗隆轮廓消失模糊,继而指骨远端吸收,末节指骨变短变尖,骨质大部分吸收,残端成按钮状,最后可完全吸收,并可向近节趾骨进展。
向心性吸收常见于趾骨,病变多自趾骨干远端开始向心性骨质吸收,使局部骨皮质变薄,周径变细,进而引起病理性骨折,断端不愈合并骨质吸收,致两断端呈尖形,最后该趾骨完全吸收消失。
骨营养血管病损可引起骨营养孔增大,边缘略不规则,常见于手腕,可为比较早期的改变。双手第2~4指及左手第五指末节指骨大部分骨质吸收,长度变短,末端变尖,部分残端呈按钮状。
(新乡医学院医学影像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