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 关键词:ISO颁布首个中医药标准,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习近平总书记贺信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医药大事记
屠呦呦在研究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中医药领域捷报频传。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ISO标准颁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向高潮。
(1)2014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首个中医药标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标准。
(2)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祝贺。
, http://www.100md.com
(3)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12月2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
(1)历史陈述
迈出中医药国际标准第一步:ISO颁布首个中医药标准
2014年2月25日上午10点,《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ISO国际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广西大厦举行。发布会上,ISO/TC249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沈远东表示,这是首个在传统医药领域内发布的ISO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组织。
2009年,我国向ISO提出了成立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申请,并于同年9月在第46届技术管理局大会上获得通过,ISO/TC249即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代号。
, 百拇医药
但早在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前,针灸针国际标准的制定提案就被吃过“闭门羹”。
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召开加快制定针灸针国际标准工作会议,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作为起草单位开展具体工作。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爱民回忆说,“我们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针灸针到底归ISO的哪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提案无门的窘境持续了两年。“两年间,我们一边向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争取国际学会组织标准的制标权,一边向ISO不同技术委员会递交提案,当时在ISO设立的技术委员会中,和针灸针相关的技术委员会都不接收针灸针ISO新工作项目提案,全都退回来了。”
转折点是2008年第31届ISO大会,我国正式成为ISO的常任理事国。这一历史性突破为陷入僵局的针灸针标准制定工作带来希望。
2009年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接受的第一个提案就是针灸针国际标准制定。
, 百拇医药
2011年5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ISO/TC249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决议成立针灸针ISO标准项目工作组。同年7月针灸针项目提案正式立项。
但万事开头难。由于这是中医药领域的第一个ISO标准,“第一”意味着参与制定标准的工作人员要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与13国的专家一同完成这项任务。无论是在国际交流、争取支持还是在工作方式、管理协作等方面,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从经验教训中不断总结规律。
工作组召集人黄龙祥后来讲到:“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是第一次来做ISO的标准,还需要对相关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学习、研究,大部分专家因为是第一次合作,还要培养默契,并建立信任,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要共同制定标准,需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炀在工作总结中也讲到,“立项后我们就得快速转变身份,从国际立场出发,积极协调各国意见才能让项目顺利推进。”
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共经历了预阶段、提案、准备、委员会讨论、询问、批准、出版7个阶段,项目组收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249个成员国专家的259条意见。
, 百拇医药
“每一条意见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分析和验证,逐字逐句斟酌。哪怕是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指标,技术人员都进行了数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试验和反复论证,最终通过数据测试得出指标要求。”徐爱民说。
通过反复试验和论证,2014年2月3日《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正式出版,标准制定工作完成。这个时间比ISO规定的36个月的常规时间提早了5个月。该项标准对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材质、直径及长度、硬度与弹性、针尖穿刺力、灭菌、产品包装、标签及储存运输等方面提出了标准化要求。
“有了这项标准,针灸的服务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针灸针的生产从小作坊式变成规模化,未来还可以达到智能化无人生产。同时,国际范围内标准的统一,有利于针灸针的国际贸易,对针灸乃至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都有很大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院长赵宏说。
如今,全球针灸针使用量已经从提案初期约35亿支,迅速增长到目前约60亿支,并且还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迅猛发展的背后,针灸针国际标准制定的贡献不容小觑。
, http://www.100md.com
(2)历史陈述
青蒿一握救众生: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目前,全球每年仍有约32亿人处于疟原虫所导致的疟疾感染风险中,而在人类抗疟历史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膺该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时,她的父母从《诗经·小雅·鹿鸣》中择“呦呦”二字,寄托了对她的美好期待。
, http://www.100md.com
1951年,屠呦呦开始了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的学习。在大学的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开启了她与中医药事业的缘分。
1959~1962年,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三年的中医学习经历为屠呦呦打开了更广阔的研究天地,她曾在《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一书中撰文说:“40余年来,以中西医结合知识,先后在生药、炮制及化学领域从事中药科研。”
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在中国,60年代和70年代初,也曾大范围暴发疟疾,就在这时,国家“523”任务启动,涵盖疟疾防控的大多领域。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组长。
当时,为寻找新的抗疟药物,美、英、法等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美国为此耗资4.5亿美元筛选了21.4万个化合物,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 百拇医药
没有尖端的研究设备和雄厚的研究经费,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就这样开始了中药抗疟的研究过程。1969年1月到4月间,屠呦呦汇集了2000余方药,整理出640种疟疾单验方集。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把青蒿素作为了突破重点。
然而,中药典籍中多次提到对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在实验中表现得却不理想,对疟疾的抑制率最低时仅有12%。
屠呦呦又重新翻看中药典籍,直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了她。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或许是保留青蒿有效成分的关键。她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试验。1971年10月7日,改进提取方法后的第191号样品实验结果显示,抑制率达到了100%。
为尽快得到临床验证,屠呦呦和“523”课题组的几位成员以身试药,不断进行实验和改进,终于新一代抗疟药物——青蒿素,诞生了。
, 百拇医药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确认,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防治疗法等防治措施,自2000年起,避免了600余万人死于疟疾。
“可以说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项特殊科研工作。这份科研成果、这份荣誉,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会永远记住,历史也将永远铭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会见屠呦呦时曾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屠老师获得诺奖,增强了国人的自信,特别是在科技方面的自信。”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说:“屠呦呦的获奖,提振了中医药界的信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最具原始创新性的学科领域。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但今年已88岁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屠呦呦曾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咱们不是为得奖而得奖,而是实际拿出一些东西,使青蒿素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 百拇医药
“要‘做透’青蒿素。”屠呦呦说。目前,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正在为青蒿素做抗疟作用机理研究。有迹象表明,疟原虫会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如何对抗这一现象发生也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家们的研究内容之一。
青蒿素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医药创新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模式。“这不是唯一途径,中医药的发展创新可以有多种途径。现在,国家大力提倡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屠呦呦说。
(3)历史陈述
坚定自信发展中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
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1971年,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以来,薪火相传,矢志攻关,引领了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中药等学科进步,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传统医学国家研究中心,在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研发出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在中医药科研、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
, 百拇医药
2015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表示祝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全文如下:
值此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为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中医药发展新实践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站在历史的方位、民族的高度,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阐述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充分肯定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和突出成绩,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提出希望和具体要求,在中医药系统引发强烈反响,中医药行业为之振奋,进一步增强了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罗乃莹), 百拇医药
屠呦呦在研究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中医药领域捷报频传。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ISO标准颁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向高潮。
(1)2014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首个中医药标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标准。
(2)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祝贺。
, http://www.100md.com
(3)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12月2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
(1)历史陈述
迈出中医药国际标准第一步:ISO颁布首个中医药标准
2014年2月25日上午10点,《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ISO国际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广西大厦举行。发布会上,ISO/TC249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沈远东表示,这是首个在传统医药领域内发布的ISO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组织。
2009年,我国向ISO提出了成立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申请,并于同年9月在第46届技术管理局大会上获得通过,ISO/TC249即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代号。
, 百拇医药
但早在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前,针灸针国际标准的制定提案就被吃过“闭门羹”。
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召开加快制定针灸针国际标准工作会议,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作为起草单位开展具体工作。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爱民回忆说,“我们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针灸针到底归ISO的哪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提案无门的窘境持续了两年。“两年间,我们一边向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争取国际学会组织标准的制标权,一边向ISO不同技术委员会递交提案,当时在ISO设立的技术委员会中,和针灸针相关的技术委员会都不接收针灸针ISO新工作项目提案,全都退回来了。”
转折点是2008年第31届ISO大会,我国正式成为ISO的常任理事国。这一历史性突破为陷入僵局的针灸针标准制定工作带来希望。
2009年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接受的第一个提案就是针灸针国际标准制定。
, 百拇医药
2011年5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ISO/TC249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决议成立针灸针ISO标准项目工作组。同年7月针灸针项目提案正式立项。
但万事开头难。由于这是中医药领域的第一个ISO标准,“第一”意味着参与制定标准的工作人员要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与13国的专家一同完成这项任务。无论是在国际交流、争取支持还是在工作方式、管理协作等方面,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从经验教训中不断总结规律。
工作组召集人黄龙祥后来讲到:“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是第一次来做ISO的标准,还需要对相关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学习、研究,大部分专家因为是第一次合作,还要培养默契,并建立信任,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要共同制定标准,需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炀在工作总结中也讲到,“立项后我们就得快速转变身份,从国际立场出发,积极协调各国意见才能让项目顺利推进。”
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共经历了预阶段、提案、准备、委员会讨论、询问、批准、出版7个阶段,项目组收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249个成员国专家的259条意见。
, 百拇医药
“每一条意见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分析和验证,逐字逐句斟酌。哪怕是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指标,技术人员都进行了数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试验和反复论证,最终通过数据测试得出指标要求。”徐爱民说。
通过反复试验和论证,2014年2月3日《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正式出版,标准制定工作完成。这个时间比ISO规定的36个月的常规时间提早了5个月。该项标准对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材质、直径及长度、硬度与弹性、针尖穿刺力、灭菌、产品包装、标签及储存运输等方面提出了标准化要求。
“有了这项标准,针灸的服务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针灸针的生产从小作坊式变成规模化,未来还可以达到智能化无人生产。同时,国际范围内标准的统一,有利于针灸针的国际贸易,对针灸乃至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都有很大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院长赵宏说。
如今,全球针灸针使用量已经从提案初期约35亿支,迅速增长到目前约60亿支,并且还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迅猛发展的背后,针灸针国际标准制定的贡献不容小觑。
, http://www.100md.com
(2)历史陈述
青蒿一握救众生: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目前,全球每年仍有约32亿人处于疟原虫所导致的疟疾感染风险中,而在人类抗疟历史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膺该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时,她的父母从《诗经·小雅·鹿鸣》中择“呦呦”二字,寄托了对她的美好期待。
, http://www.100md.com
1951年,屠呦呦开始了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的学习。在大学的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开启了她与中医药事业的缘分。
1959~1962年,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三年的中医学习经历为屠呦呦打开了更广阔的研究天地,她曾在《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一书中撰文说:“40余年来,以中西医结合知识,先后在生药、炮制及化学领域从事中药科研。”
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在中国,60年代和70年代初,也曾大范围暴发疟疾,就在这时,国家“523”任务启动,涵盖疟疾防控的大多领域。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组长。
当时,为寻找新的抗疟药物,美、英、法等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美国为此耗资4.5亿美元筛选了21.4万个化合物,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 百拇医药
没有尖端的研究设备和雄厚的研究经费,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就这样开始了中药抗疟的研究过程。1969年1月到4月间,屠呦呦汇集了2000余方药,整理出640种疟疾单验方集。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把青蒿素作为了突破重点。
然而,中药典籍中多次提到对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在实验中表现得却不理想,对疟疾的抑制率最低时仅有12%。
屠呦呦又重新翻看中药典籍,直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了她。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或许是保留青蒿有效成分的关键。她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试验。1971年10月7日,改进提取方法后的第191号样品实验结果显示,抑制率达到了100%。
为尽快得到临床验证,屠呦呦和“523”课题组的几位成员以身试药,不断进行实验和改进,终于新一代抗疟药物——青蒿素,诞生了。
, 百拇医药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确认,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防治疗法等防治措施,自2000年起,避免了600余万人死于疟疾。
“可以说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项特殊科研工作。这份科研成果、这份荣誉,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会永远记住,历史也将永远铭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会见屠呦呦时曾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屠老师获得诺奖,增强了国人的自信,特别是在科技方面的自信。”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说:“屠呦呦的获奖,提振了中医药界的信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最具原始创新性的学科领域。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但今年已88岁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屠呦呦曾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咱们不是为得奖而得奖,而是实际拿出一些东西,使青蒿素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 百拇医药
“要‘做透’青蒿素。”屠呦呦说。目前,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正在为青蒿素做抗疟作用机理研究。有迹象表明,疟原虫会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如何对抗这一现象发生也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家们的研究内容之一。
青蒿素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医药创新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模式。“这不是唯一途径,中医药的发展创新可以有多种途径。现在,国家大力提倡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屠呦呦说。
(3)历史陈述
坚定自信发展中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
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1971年,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以来,薪火相传,矢志攻关,引领了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中药等学科进步,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传统医学国家研究中心,在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研发出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在中医药科研、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
, 百拇医药
2015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表示祝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全文如下:
值此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为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中医药发展新实践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站在历史的方位、民族的高度,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阐述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充分肯定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和突出成绩,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提出希望和具体要求,在中医药系统引发强烈反响,中医药行业为之振奋,进一步增强了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罗乃莹),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