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舌诊
□郭俊田 常 良
舌诊是中医的望诊之一,是临证诊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就有“舌黄者可下之,下之黄自去”的舌诊记载。
舌苔状况是人体的一面镜子:舌体胖痩和舌体强硬、歪斜,舌质的红润、枯槁、红绛、青紫、灰黑以及舌苔薄厚、舌苔颜色等,反应人体的种种变化,医者通过观察就能得知其健康情况甚至某脏腑有何疾病……
人体表现各有不同,有些属于病理性的舌体胖大或痩小。比如慢性病患者,表现为舌体肌肉松弛,弹性降低,会形成舌体胖大;体质消痩(消耗性疾病),功能衰退而舌体相应痩小等,为病理性舌体。
舌的形态
舌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位于口腔,附着于口腔的底部和下颌骨以及舌骨之上,其前部游离于口腔内。舌体可分为舌上、下两面,舌上面可分为舌根、舌中、舌尖;舌下面有舌根,舌根上方显示出有人字形沟,人字形沟中间有一条柔软的舌系带(俗称舌弦)。舌系带两侧有淡青紫色的舌下静脉和小分枝也称络脉,下端靠近舌下根部,左侧称为金津穴,右侧称为玉液穴。现代医学称之为颌下腺,是分泌液体的腺管开口处,分泌的液体可保持口腔和舌体湿润,同时液体还可以帮助消化等。
整个舌体与脏腑相关。舌尖属心、舌尖两侧部位属肺、舌中属脾胃、左右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肾。《黄帝内经》篇中记载:如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灵枢·经别》记载: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这都说明舌与经络、经筋、五脏六腑都有贯通和关联。
舌体表现
张口后伸出舌体,正直无歪斜,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则表示身体比较健康;如果舌体歪斜、胖大、痩薄、裂纹、齿痕、点刺、瘀点、瘀癍等,属于病态。舌体、舌质、舌苔对于辨别脏腑气血的盛衰、疾病的寒热虚实等,有着重要意义。
舌体歪斜亦称偏舌与舌强并见,舌强即舌体活动不灵,语言不利,二者均属痰浊瘀血阻滞脑络,属中风脑血管病变。轻者仅见于伸舌时舌向一侧歪斜,重者口眼歪斜相兼和言语不利。
芒刺舌:舌苔隆起如刺,摸之碍手,为热极之象。多为温热病高烧不退,热邪内外互结,热邪内盛,腑气不通而生芒刺。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应为脾虚而寒湿壅盛。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气虚舌尖边齿痕:舌质浅淡,舌体胖嫩,面色晄白或萎黄,常感气息不足,四肢不温,困乏无力等。
血虚舌尖舌边齿痕:舌质淡白,舌体胖嫰,舌面湿润,面色苍白,体质虚弱,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常感四肢不温等。
舌体胖大:伸舌满口为胖大舌,舌体较正常人舌体胖大,与体内水湿过盛有关。舌体胖大为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多见于血虚及不明原因的慢性贫血、慢性肾病等。
舌体痩薄:舌体痩薄较正人的舌体窄小,舌而扁平称为瘦薄舌。生理性舌体痩薄是因为人体较痩,个小低矮,舌体也相对痩薄窄小。但气血充足,舌质淡红而润为正常。病理性舌体痩薄表现为舌质淡白而嫩,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若见舌体痩薄且舌质红绛而干燥,则是阴虚火旺,阴津耗伤,或久泻胃阴不足。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沟裂,而沟裂中并无舌苔覆盖,舌面裂纹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称裂纹舌。裂纹舌主病有三:一、热盛阴伤,阴津耗伤,阴亏血损。二、血虚不润。若舌色淡白而有裂纹者,为气血不足。三、脾虚湿浸。若见舌淡胖嫰舌边有齿痕,舌面有裂纹者,为脾虚湿浸。
舌质色泽
有舌青和紫黯二者共同存在,舌青则病轻,舌紫黯则病重。如果有青紫舌,整个舌体青紫而润滑,一般认为主寒证,多因寒邪入内,寒为阴邪,阴寒内盛,阳气郁而不宣,则气血凝滞。临床表现:受寒冷刺激,手足冰冷僵硬,口唇舌青紫;亚硝酸盐中毒症,有急性和慢性。急性:误服大量亚硝酸盐,舌质、口唇、指甲均发青紫,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慢性:长期不安全饮水,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或长期食用腌制咸菜,导致舌、口唇、手指甲青紫。该症初期无不良反应,但病情逐渐加重后,出现精神不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等。
肺心病:肺、心功能衰竭而致缺氧,舌质和口唇均呈青紫黯色,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症状为双眼皮肿胀,下腹部和两下肢水肿,心慌气喘,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呼吸。
光剥舌:舌质青紫色黯,舌面光滑洁净无苔,称之为光剥舌或镜面舌。
气阴两虚舌质青紫色暗:舌体痩瘪,其色干枯不鲜,舌面光滑无苔,触之无津,呈镜面舌,多为肺、脾、肾气血衰败,气血运行无力而出现点片状瘀血点和斑点。
舌尖、舌边、舌质呈红赤色多属上焦心肺有热,自觉心烦不安,口鼻呼出气体有灼热感。
舌质红绛:舌质色较正常之淡红舌为深,称为鲜红色,深红色称为绛红色。舌质鲜红、绛红都是脏腑有热所致。
阳明实热证舌质红绛:鲜红色热轻则病邪在表,绛红色热邪入里则病情较重,多见于温热病,发热,心烦不安,舌质、舌面干燥少津或伴红刺,抚之刺手。
脾胃阴津耗伤舌质绛红:平素身体虚弱,长期腹泻,脾胃阴津耗伤,舌质红绛少津或有裂纹,色泽晦暗,无舌苔,身体痩弱,身困乏力,行动迟缓,脉沉细无力。
舌苔表现
白薄苔是最常见的舌苔颜色。一般舌质淡红,舌苔白薄,身无疾病,为身体健康。
舌苔白薄而腻布满全舌,为长期食用寒凉食物,水湿内停,痰湿阻滞,湿阻太阴,脾土失运,常感肢困,食欲不振等。
舌苔白厚腻者,为湿滞中焦脾湿不化,四肢重困,懒于动作,食而无味,不欲进食等。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湿郁遏而致舌苔白腻,舌面如积粉。
黄舌苔:舌面上的舌苔发黄,称为黄苔。诊断上应变别真假,如吃某些带色糖果、水果、黄连、核黄素或复合维生素等均可使舌苔着色,均是假黄舌苔,应与病理性黄舌苔相区别。薄黄苔从白薄舌苔转化而来,由寒化热;深黄苔色黄而深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舌苔深黄厚而干,或干黄起芒刺而少津,为外邪传经入腑,胃肠实热,里热炽盛,大便秘结;脾胃湿热壅滞舌苔发黄为舌苔厚腻,脘腹胀满,胸闷,四肢困乏,发热,身热不扬,心烦口渴,不欲多饮,恶心欲呕,不欲进食。
灰黑舌苔:灰即苔浅黑色,多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也见于寒湿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杂病。黑苔多为重症,少数人出现黑苔而无任何自觉症状的,为肾之真脏色现。热极耗阴型灰黑舌苔一般为发热性疾病,发热持续时间过久,病邪由表入里而伤阴,津液枯竭,舌苔由黄转灰,由灰转黑,灰苔病情较轻,黑苔病情较重;肾阴不足型灰黑舌苔表现为舌苔灰黑,黑苔发于舌根,无发热,舌体较痩,有津而润者,属阴虚,肾水不足。(注:灰黑舌苔近数十年来很少见到,由于现代医疗的发展,每遇到发热病或传染性疾病会立即把它们治愈,一般不会使病情发展至严重阶段)
剥落舌苔:不明原因的舌苔脱落或部分脱落,称为剥落舌苔或花剥苔。因患者脱落的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舌前半部脱落则称为前剥苔,表示心肺阴不足;舌中部脱落则称为舌中剥苔,表示胃阴不足;舌根部脱落则称为舌根剥苔,提示肾阴不足。剥落舌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
(作者供职于西华县人民医院)
舌诊是中医的望诊之一,是临证诊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就有“舌黄者可下之,下之黄自去”的舌诊记载。
舌苔状况是人体的一面镜子:舌体胖痩和舌体强硬、歪斜,舌质的红润、枯槁、红绛、青紫、灰黑以及舌苔薄厚、舌苔颜色等,反应人体的种种变化,医者通过观察就能得知其健康情况甚至某脏腑有何疾病……
人体表现各有不同,有些属于病理性的舌体胖大或痩小。比如慢性病患者,表现为舌体肌肉松弛,弹性降低,会形成舌体胖大;体质消痩(消耗性疾病),功能衰退而舌体相应痩小等,为病理性舌体。
舌的形态
舌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位于口腔,附着于口腔的底部和下颌骨以及舌骨之上,其前部游离于口腔内。舌体可分为舌上、下两面,舌上面可分为舌根、舌中、舌尖;舌下面有舌根,舌根上方显示出有人字形沟,人字形沟中间有一条柔软的舌系带(俗称舌弦)。舌系带两侧有淡青紫色的舌下静脉和小分枝也称络脉,下端靠近舌下根部,左侧称为金津穴,右侧称为玉液穴。现代医学称之为颌下腺,是分泌液体的腺管开口处,分泌的液体可保持口腔和舌体湿润,同时液体还可以帮助消化等。
整个舌体与脏腑相关。舌尖属心、舌尖两侧部位属肺、舌中属脾胃、左右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肾。《黄帝内经》篇中记载:如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灵枢·经别》记载: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这都说明舌与经络、经筋、五脏六腑都有贯通和关联。
舌体表现
张口后伸出舌体,正直无歪斜,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则表示身体比较健康;如果舌体歪斜、胖大、痩薄、裂纹、齿痕、点刺、瘀点、瘀癍等,属于病态。舌体、舌质、舌苔对于辨别脏腑气血的盛衰、疾病的寒热虚实等,有着重要意义。
舌体歪斜亦称偏舌与舌强并见,舌强即舌体活动不灵,语言不利,二者均属痰浊瘀血阻滞脑络,属中风脑血管病变。轻者仅见于伸舌时舌向一侧歪斜,重者口眼歪斜相兼和言语不利。
芒刺舌:舌苔隆起如刺,摸之碍手,为热极之象。多为温热病高烧不退,热邪内外互结,热邪内盛,腑气不通而生芒刺。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应为脾虚而寒湿壅盛。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气虚舌尖边齿痕:舌质浅淡,舌体胖嫩,面色晄白或萎黄,常感气息不足,四肢不温,困乏无力等。
血虚舌尖舌边齿痕:舌质淡白,舌体胖嫰,舌面湿润,面色苍白,体质虚弱,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常感四肢不温等。
舌体胖大:伸舌满口为胖大舌,舌体较正常人舌体胖大,与体内水湿过盛有关。舌体胖大为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多见于血虚及不明原因的慢性贫血、慢性肾病等。
舌体痩薄:舌体痩薄较正人的舌体窄小,舌而扁平称为瘦薄舌。生理性舌体痩薄是因为人体较痩,个小低矮,舌体也相对痩薄窄小。但气血充足,舌质淡红而润为正常。病理性舌体痩薄表现为舌质淡白而嫩,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若见舌体痩薄且舌质红绛而干燥,则是阴虚火旺,阴津耗伤,或久泻胃阴不足。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沟裂,而沟裂中并无舌苔覆盖,舌面裂纹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称裂纹舌。裂纹舌主病有三:一、热盛阴伤,阴津耗伤,阴亏血损。二、血虚不润。若舌色淡白而有裂纹者,为气血不足。三、脾虚湿浸。若见舌淡胖嫰舌边有齿痕,舌面有裂纹者,为脾虚湿浸。
舌质色泽
有舌青和紫黯二者共同存在,舌青则病轻,舌紫黯则病重。如果有青紫舌,整个舌体青紫而润滑,一般认为主寒证,多因寒邪入内,寒为阴邪,阴寒内盛,阳气郁而不宣,则气血凝滞。临床表现:受寒冷刺激,手足冰冷僵硬,口唇舌青紫;亚硝酸盐中毒症,有急性和慢性。急性:误服大量亚硝酸盐,舌质、口唇、指甲均发青紫,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慢性:长期不安全饮水,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或长期食用腌制咸菜,导致舌、口唇、手指甲青紫。该症初期无不良反应,但病情逐渐加重后,出现精神不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等。
肺心病:肺、心功能衰竭而致缺氧,舌质和口唇均呈青紫黯色,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症状为双眼皮肿胀,下腹部和两下肢水肿,心慌气喘,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呼吸。
光剥舌:舌质青紫色黯,舌面光滑洁净无苔,称之为光剥舌或镜面舌。
气阴两虚舌质青紫色暗:舌体痩瘪,其色干枯不鲜,舌面光滑无苔,触之无津,呈镜面舌,多为肺、脾、肾气血衰败,气血运行无力而出现点片状瘀血点和斑点。
舌尖、舌边、舌质呈红赤色多属上焦心肺有热,自觉心烦不安,口鼻呼出气体有灼热感。
舌质红绛:舌质色较正常之淡红舌为深,称为鲜红色,深红色称为绛红色。舌质鲜红、绛红都是脏腑有热所致。
阳明实热证舌质红绛:鲜红色热轻则病邪在表,绛红色热邪入里则病情较重,多见于温热病,发热,心烦不安,舌质、舌面干燥少津或伴红刺,抚之刺手。
脾胃阴津耗伤舌质绛红:平素身体虚弱,长期腹泻,脾胃阴津耗伤,舌质红绛少津或有裂纹,色泽晦暗,无舌苔,身体痩弱,身困乏力,行动迟缓,脉沉细无力。
舌苔表现
白薄苔是最常见的舌苔颜色。一般舌质淡红,舌苔白薄,身无疾病,为身体健康。
舌苔白薄而腻布满全舌,为长期食用寒凉食物,水湿内停,痰湿阻滞,湿阻太阴,脾土失运,常感肢困,食欲不振等。
舌苔白厚腻者,为湿滞中焦脾湿不化,四肢重困,懒于动作,食而无味,不欲进食等。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湿郁遏而致舌苔白腻,舌面如积粉。
黄舌苔:舌面上的舌苔发黄,称为黄苔。诊断上应变别真假,如吃某些带色糖果、水果、黄连、核黄素或复合维生素等均可使舌苔着色,均是假黄舌苔,应与病理性黄舌苔相区别。薄黄苔从白薄舌苔转化而来,由寒化热;深黄苔色黄而深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舌苔深黄厚而干,或干黄起芒刺而少津,为外邪传经入腑,胃肠实热,里热炽盛,大便秘结;脾胃湿热壅滞舌苔发黄为舌苔厚腻,脘腹胀满,胸闷,四肢困乏,发热,身热不扬,心烦口渴,不欲多饮,恶心欲呕,不欲进食。
灰黑舌苔:灰即苔浅黑色,多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也见于寒湿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杂病。黑苔多为重症,少数人出现黑苔而无任何自觉症状的,为肾之真脏色现。热极耗阴型灰黑舌苔一般为发热性疾病,发热持续时间过久,病邪由表入里而伤阴,津液枯竭,舌苔由黄转灰,由灰转黑,灰苔病情较轻,黑苔病情较重;肾阴不足型灰黑舌苔表现为舌苔灰黑,黑苔发于舌根,无发热,舌体较痩,有津而润者,属阴虚,肾水不足。(注:灰黑舌苔近数十年来很少见到,由于现代医疗的发展,每遇到发热病或传染性疾病会立即把它们治愈,一般不会使病情发展至严重阶段)
剥落舌苔:不明原因的舌苔脱落或部分脱落,称为剥落舌苔或花剥苔。因患者脱落的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舌前半部脱落则称为前剥苔,表示心肺阴不足;舌中部脱落则称为舌中剥苔,表示胃阴不足;舌根部脱落则称为舌根剥苔,提示肾阴不足。剥落舌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
(作者供职于西华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