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有多空
受访专家: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王一牛
本报记者 高 阳
中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6亿。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且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面临更多困难。空巢老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记者走进五个空巢老人家庭,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
“改变不了的就接受它吧!”
10月26日这天,有些冷,风很大,看着窗外摇摆的树枝,85岁的高美霞不打算出门了。一个人生活的她,习惯每天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她说:“这把年纪了,感冒一场怕扛不住。”这已经是她空巢的第11个年头了。
高美霞和丈夫早年都是国企员工,常年驻外工作,两地分居,最后在北京安定下来,一儿一女定居国外。本想退休后享受幸福的二人世界,可没想到,2007年,高美霞的丈夫被诊断出肝癌晚期,仅仅7个月,就永远地离开了她。提到丈夫,高美霞会不由自主地望望墙上丈夫的照片,眼里噙着泪水。
丈夫离世后,高美霞谢绝了儿女的邀请,不愿去国外养老,也坚持不雇保姆,至今都是一个人独居生活。为了让儿女放心,她每天生活都很规律,早上6点左右起床,为自己做营养早餐:包子、牛奶、鸡蛋、小菜,上午坚持看书、读报,天气好时,她会去附近的公园转转。下午,楼下传来孩子们的练琴声,她还会跟着哼唱两句。
作为空巢老人,高美霞坦言,生活确实有诸多不便,不敢生病,怕家人朋友担心。为确信她健康无虞,儿子、女儿、妹妹每天都与她视频聊天。“老了,明显感觉不如前几年了!”走路不方便了,高美霞每月只去一次银行;饭菜做不了了,她就去附近单位食堂买;家务忙不过来了,她也开始雇小时工。但高美霞过得很知足。她非常喜欢语言学家周有光的一句话:“改变不了的就接受它吧!”
“老了才知道什么是相濡以沫。”
宋远山出院后的第五天,记者来到他家,他的妻子云英迎上来开门,怀里抱着暖手宝。老两口住在县城里,10月尚未供暖,屋子里有些阴冷。宋远山在床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身旁的电暖气一直烘烤着。十几天前,宋远山因突发脑出血,被送进医院抢救,幸亏出血量只有5毫升,才保住了性命。
“那天,老宋在厨房炖排骨,咣当就倒下了……”云阿姨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回忆道:“我都吓傻了,使劲儿敲邻居家的门,请小伙子帮忙……”出事后,住在省城的大女儿连夜开车回来,在日本的小女儿也打电话来问情况,打算回国。为了让孩子们放心,宋远山病情稳定后就催着女儿回去:“外孙子要高考了,赶紧回去吧!”
几天里,客厅堆满了前来探望的礼物,但对两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热闹退去后的冷清是最难受的。女儿们出嫁后,除了帮忙带带外孙,这样的空巢生活持续了近20年,迎来送往时少,孤独寂寞时多。这次生病让宋远山夫妇变得特别亲,以往还有拌嘴的时候,“老了才知道什么是相濡以沫。”他们商量着:“要是俩人都不能动了,就去住养老院吧!”
空巢老人照顾空巢老人
“燕子,你什么时候回家啊?”“妈,我这周要出差,下次啊!”说着女儿挂掉了电话。对梁宏文夫妇来说,这样的情形已不是第一次,在外企工作的女儿每天都很忙,即便都居住在北京,一个月也难得见上一面。在梁宏文看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空巢老人。
梁宏文夫妇今年65岁左右,空巢老人照顾空巢老人,是这个家庭的特征,更是这个家庭的无奈。“我有6个弟弟妹妹,但都在异地打拼,没办法,赡养两位80多岁老人的重担只能落在我们肩上。”梁宏文说,父亲自从脑梗后变得脾气暴躁,每天都会发无名火,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更是让梁宏文头疼不已,只要一眼没看到,母亲就会去剪电线、摔盘子,还时常不知饥饱、不分昼夜。家里3个月换了4个保姆,都是被老母亲骂走的。无奈,梁宏文和妻子只能提前申请退休亲自照顾。每天一大早赶在父母起床前去超市买菜回来,并在卧室、客厅、厨房都装上了监控,方便实时监护。
退休5年多来,梁宏文夫妇俩整天如此,没有自己的生活,心力交瘁。“本打算退休后出去旅旅游、培养个爱好,这下看来全泡汤了。”
“要是有那么一天,希望死得快点!”
10月1日,吉林省梨树县董家乡的一个小村庄鞭炮震天响,对林淑芬和郭茂才这对夫妇来讲,今天是个非比寻常的日子——儿子终于娶媳妇了!一直在北京打工的儿子儿媳妇回家办婚礼。)33岁,在村里人看来,生的孩子都该会打酱油了。为了给儿子娶媳妇,老两口把养老的10万块钱取出来,可相聚的日子就只有3天。婚宴结束后,儿媳妇就说:“农村生活不太方便,就不给爸妈添麻烦了。”
儿子18岁那年去北京打拼,只有每年春节回来一次……这15年来,老两口都处在空巢状态。郭茂才说:“农村生活节奏很慢,基本不用看表,家里那只大公鸡一打鸣,一天就开始了。”早上天没亮就起来喂猪,打扫鸡舍。上午去地里转转,看看苞米长势如何,有空时除除草。周末还会去村里赶大集,买些熟食。村里永远是出奇的安静,偶尔看见几只老母鸡慢悠悠地走过,很少听见犬吠声。下午天气暖些的时候,林淑芬喜欢在村口闲坐,望着不远处的空地发呆,她回忆说:“以前那片地,总有孩子嬉笑打闹,蹦蹦跳跳的……”
乡间小路上,偶尔有几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孤独是二老心中难以排遣的忧伤,更是这个村子的痛。在周边几个村子,很少能看到年轻人。郭茂才说:“(年轻人)走了好,呆在村里能有啥出息啊!”
相比其他老人,不到60岁的林淑芬和郭茂才是幸运的。“村口老张头才可怜哩,脑梗后就偏瘫了,也没人照应,活遭罪啊!”说到这儿,郭茂才嘀咕了一句:“以后我要是有那么一天,希望死得快点!”
“人都没了,空巢真的空了。”
这是一个悲剧……据侄孙女小林回忆:老屋已经很久没有人收拾了,布满尘垢,厨房碗筷一片狼藉,衣服发霉,苍蝇嗡嗡地飞。河北省保定市某村庄,小林的舅爷爷——70多岁的蒋高峰就在这样的屋子里离开了人世,而在9月,她的舅奶奶才刚刚过世。
舅爷爷和舅奶奶常年务农,他们的大儿子卖化肥,小儿子开餐馆。在乡亲们看来,有两个出息的儿子,十分令人羡慕。然而,冷暖自知。儿子们忙着赚钱,很少顾及两位老人,只是抽空来送些生活用品。小林说:“舅爷爷早年脑出血了,之后就一直瘫着,两个儿子很少来看,两个儿媳妇也嫌脏,只有舅奶奶不离不弃地照顾。可是祸不单行,今年年初,舅奶奶被诊断出胃癌晚期。即便这样,两个儿子也很少照顾,只有经济状况稍微好些的小儿子说要雇个保姆,但始终没有落实。”
每逢寒暑假,小林会过来探望舅爷爷一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小林泣不成声:“一想到他们饿了没人做饭,渴了没有水喝,我就很难过。从小两位老人对我不错,没想到最后竟这样走了。人都没了,空巢真的空了。”
全社会要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一般分为3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空巢老人的产生,有两代人生活习惯差异大等家庭因素,有老人不舍离开故土等个人因素,也有本地机遇少,年轻人更倾向于到大城市打拼等社会因素。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老无所依、孤苦伶仃,这样的状态似乎已经被空巢老人们接受了,毕竟他们认为“恋家的孩子没出息”。尽管如此, 老人们对亲子沟通、医疗照护、养老抚恤、社会交际的渴求,依旧是不敢言说的痛。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孩子们少些压力,多些假期!”“希望有人能陪我说说话,唠唠嗑。”“生病时最好有人搭把手。”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王一牛表示,空巢老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社会圈子不断萎缩,普遍情绪欠佳、情感诉求强烈,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陪伴和尊重。若这些诉求得不到较好的抚慰,便会产生消极情绪,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诱发心理危机。
对此,王一牛呼吁,一是政府要加大孝道养老的宣传力度。发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树立尊老敬老道德模范,增强子女尤其是农村子女对父母养老的责任感。倡导、监督外出青年履行“常回家看看”的义务。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的做人底线不能丢。若不在老人身边,可以每周抽空打几次电话或视频,每年十一或春节尽量回家,对父母都是莫大的安慰。
二是应构建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网络。根据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设计敬老为老服务内容,通过服务网络合理调配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达到互助目的,扩大空巢老人的社交圈子,强化自身存在感。
三是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从立法层面保护老年人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应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细化惩罚措施,还可制定老年人精神赡养保障法,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之外,系统地对各种抚慰方式进行规定,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四是积极引入第三方,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情感支持服务。第三方机构可相互联动,彼此协调,共同为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提供立体化抚慰,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对空巢老人来说,被动、消极地接受空巢状态,不利于自身情绪调节,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保持身心健康。既然空巢状态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老人不妨积极调整心态,理解子女的工作压力及生存状态,不要轻易对子女产生怨恨情绪,多加强邻里亲友间的往来,多走出去,扩大社交面,都有助于克服失落、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 (高阳)
本报记者 高 阳
中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6亿。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且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面临更多困难。空巢老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记者走进五个空巢老人家庭,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
“改变不了的就接受它吧!”
10月26日这天,有些冷,风很大,看着窗外摇摆的树枝,85岁的高美霞不打算出门了。一个人生活的她,习惯每天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她说:“这把年纪了,感冒一场怕扛不住。”这已经是她空巢的第11个年头了。
高美霞和丈夫早年都是国企员工,常年驻外工作,两地分居,最后在北京安定下来,一儿一女定居国外。本想退休后享受幸福的二人世界,可没想到,2007年,高美霞的丈夫被诊断出肝癌晚期,仅仅7个月,就永远地离开了她。提到丈夫,高美霞会不由自主地望望墙上丈夫的照片,眼里噙着泪水。
丈夫离世后,高美霞谢绝了儿女的邀请,不愿去国外养老,也坚持不雇保姆,至今都是一个人独居生活。为了让儿女放心,她每天生活都很规律,早上6点左右起床,为自己做营养早餐:包子、牛奶、鸡蛋、小菜,上午坚持看书、读报,天气好时,她会去附近的公园转转。下午,楼下传来孩子们的练琴声,她还会跟着哼唱两句。
作为空巢老人,高美霞坦言,生活确实有诸多不便,不敢生病,怕家人朋友担心。为确信她健康无虞,儿子、女儿、妹妹每天都与她视频聊天。“老了,明显感觉不如前几年了!”走路不方便了,高美霞每月只去一次银行;饭菜做不了了,她就去附近单位食堂买;家务忙不过来了,她也开始雇小时工。但高美霞过得很知足。她非常喜欢语言学家周有光的一句话:“改变不了的就接受它吧!”
“老了才知道什么是相濡以沫。”
宋远山出院后的第五天,记者来到他家,他的妻子云英迎上来开门,怀里抱着暖手宝。老两口住在县城里,10月尚未供暖,屋子里有些阴冷。宋远山在床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身旁的电暖气一直烘烤着。十几天前,宋远山因突发脑出血,被送进医院抢救,幸亏出血量只有5毫升,才保住了性命。
“那天,老宋在厨房炖排骨,咣当就倒下了……”云阿姨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回忆道:“我都吓傻了,使劲儿敲邻居家的门,请小伙子帮忙……”出事后,住在省城的大女儿连夜开车回来,在日本的小女儿也打电话来问情况,打算回国。为了让孩子们放心,宋远山病情稳定后就催着女儿回去:“外孙子要高考了,赶紧回去吧!”
几天里,客厅堆满了前来探望的礼物,但对两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热闹退去后的冷清是最难受的。女儿们出嫁后,除了帮忙带带外孙,这样的空巢生活持续了近20年,迎来送往时少,孤独寂寞时多。这次生病让宋远山夫妇变得特别亲,以往还有拌嘴的时候,“老了才知道什么是相濡以沫。”他们商量着:“要是俩人都不能动了,就去住养老院吧!”
空巢老人照顾空巢老人
“燕子,你什么时候回家啊?”“妈,我这周要出差,下次啊!”说着女儿挂掉了电话。对梁宏文夫妇来说,这样的情形已不是第一次,在外企工作的女儿每天都很忙,即便都居住在北京,一个月也难得见上一面。在梁宏文看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空巢老人。
梁宏文夫妇今年65岁左右,空巢老人照顾空巢老人,是这个家庭的特征,更是这个家庭的无奈。“我有6个弟弟妹妹,但都在异地打拼,没办法,赡养两位80多岁老人的重担只能落在我们肩上。”梁宏文说,父亲自从脑梗后变得脾气暴躁,每天都会发无名火,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更是让梁宏文头疼不已,只要一眼没看到,母亲就会去剪电线、摔盘子,还时常不知饥饱、不分昼夜。家里3个月换了4个保姆,都是被老母亲骂走的。无奈,梁宏文和妻子只能提前申请退休亲自照顾。每天一大早赶在父母起床前去超市买菜回来,并在卧室、客厅、厨房都装上了监控,方便实时监护。
退休5年多来,梁宏文夫妇俩整天如此,没有自己的生活,心力交瘁。“本打算退休后出去旅旅游、培养个爱好,这下看来全泡汤了。”
“要是有那么一天,希望死得快点!”
10月1日,吉林省梨树县董家乡的一个小村庄鞭炮震天响,对林淑芬和郭茂才这对夫妇来讲,今天是个非比寻常的日子——儿子终于娶媳妇了!一直在北京打工的儿子儿媳妇回家办婚礼。)33岁,在村里人看来,生的孩子都该会打酱油了。为了给儿子娶媳妇,老两口把养老的10万块钱取出来,可相聚的日子就只有3天。婚宴结束后,儿媳妇就说:“农村生活不太方便,就不给爸妈添麻烦了。”
儿子18岁那年去北京打拼,只有每年春节回来一次……这15年来,老两口都处在空巢状态。郭茂才说:“农村生活节奏很慢,基本不用看表,家里那只大公鸡一打鸣,一天就开始了。”早上天没亮就起来喂猪,打扫鸡舍。上午去地里转转,看看苞米长势如何,有空时除除草。周末还会去村里赶大集,买些熟食。村里永远是出奇的安静,偶尔看见几只老母鸡慢悠悠地走过,很少听见犬吠声。下午天气暖些的时候,林淑芬喜欢在村口闲坐,望着不远处的空地发呆,她回忆说:“以前那片地,总有孩子嬉笑打闹,蹦蹦跳跳的……”
乡间小路上,偶尔有几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孤独是二老心中难以排遣的忧伤,更是这个村子的痛。在周边几个村子,很少能看到年轻人。郭茂才说:“(年轻人)走了好,呆在村里能有啥出息啊!”
相比其他老人,不到60岁的林淑芬和郭茂才是幸运的。“村口老张头才可怜哩,脑梗后就偏瘫了,也没人照应,活遭罪啊!”说到这儿,郭茂才嘀咕了一句:“以后我要是有那么一天,希望死得快点!”
“人都没了,空巢真的空了。”
这是一个悲剧……据侄孙女小林回忆:老屋已经很久没有人收拾了,布满尘垢,厨房碗筷一片狼藉,衣服发霉,苍蝇嗡嗡地飞。河北省保定市某村庄,小林的舅爷爷——70多岁的蒋高峰就在这样的屋子里离开了人世,而在9月,她的舅奶奶才刚刚过世。
舅爷爷和舅奶奶常年务农,他们的大儿子卖化肥,小儿子开餐馆。在乡亲们看来,有两个出息的儿子,十分令人羡慕。然而,冷暖自知。儿子们忙着赚钱,很少顾及两位老人,只是抽空来送些生活用品。小林说:“舅爷爷早年脑出血了,之后就一直瘫着,两个儿子很少来看,两个儿媳妇也嫌脏,只有舅奶奶不离不弃地照顾。可是祸不单行,今年年初,舅奶奶被诊断出胃癌晚期。即便这样,两个儿子也很少照顾,只有经济状况稍微好些的小儿子说要雇个保姆,但始终没有落实。”
每逢寒暑假,小林会过来探望舅爷爷一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小林泣不成声:“一想到他们饿了没人做饭,渴了没有水喝,我就很难过。从小两位老人对我不错,没想到最后竟这样走了。人都没了,空巢真的空了。”
全社会要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一般分为3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空巢老人的产生,有两代人生活习惯差异大等家庭因素,有老人不舍离开故土等个人因素,也有本地机遇少,年轻人更倾向于到大城市打拼等社会因素。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老无所依、孤苦伶仃,这样的状态似乎已经被空巢老人们接受了,毕竟他们认为“恋家的孩子没出息”。尽管如此, 老人们对亲子沟通、医疗照护、养老抚恤、社会交际的渴求,依旧是不敢言说的痛。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孩子们少些压力,多些假期!”“希望有人能陪我说说话,唠唠嗑。”“生病时最好有人搭把手。”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王一牛表示,空巢老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社会圈子不断萎缩,普遍情绪欠佳、情感诉求强烈,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陪伴和尊重。若这些诉求得不到较好的抚慰,便会产生消极情绪,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诱发心理危机。
对此,王一牛呼吁,一是政府要加大孝道养老的宣传力度。发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树立尊老敬老道德模范,增强子女尤其是农村子女对父母养老的责任感。倡导、监督外出青年履行“常回家看看”的义务。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的做人底线不能丢。若不在老人身边,可以每周抽空打几次电话或视频,每年十一或春节尽量回家,对父母都是莫大的安慰。
二是应构建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网络。根据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设计敬老为老服务内容,通过服务网络合理调配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达到互助目的,扩大空巢老人的社交圈子,强化自身存在感。
三是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从立法层面保护老年人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应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细化惩罚措施,还可制定老年人精神赡养保障法,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之外,系统地对各种抚慰方式进行规定,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四是积极引入第三方,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情感支持服务。第三方机构可相互联动,彼此协调,共同为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提供立体化抚慰,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对空巢老人来说,被动、消极地接受空巢状态,不利于自身情绪调节,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保持身心健康。既然空巢状态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老人不妨积极调整心态,理解子女的工作压力及生存状态,不要轻易对子女产生怨恨情绪,多加强邻里亲友间的往来,多走出去,扩大社交面,都有助于克服失落、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