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进补先食品后药品 进补切勿急补大补 症状改善后要及时停止
随着人年龄的增大,器官自然会老化、人体机能衰退,人会感觉到精力、体力下降,因此不少老年人对自己身体状况都更加重视。每逢秋冬季节都会进补,但有些老年人又走进了过度、盲目进补的误区。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科学进补以改善健康呢?
小心误区
很多老年人,一旦出现了任何症状,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寒热虚实,都以为自己“虚”,一律用“补”法。从中医临床来看,属于“虚证”的疾病只占很少一部分,需要用补益的药物;相当多的老年病人属于“虚实夹杂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疏泻消补;还有一部分属于“实证”,即体内有热、湿、寒、瘀、积等,不适合进补。补法就是采用中药或药食同源的食品,利用其益气养血、健脾补肾、养阴补血等功能,改善或纠正人体的气血阴阳和脏腑的虚损或不足。中医的“补法”,有改善功能和补充物质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虚证要分阴阳气血的不同,比如气虚会气短乏力、容易外感、容易疲劳;血虚会心慌头晕、面色恍白或萎黄无华;阴虚会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燥、五心烦热;阳虚有畏寒肢冷、大便溏泄、腹部冷痛、关节冷痛等。虚证要辨析脏腑病位,如心气虚则心悸、失眠;脾气虚则乏力、纳差、便溏;肾阳虚则水肿、怕冷等等。所以使用补法,要分病性和病位。
缓慢进补
人到老年就像一辆从新到旧的“老爷车”,基本要求是继续前行,不能猛加油、提高速、长途疲劳,否则就会导致车辆提前报废;如果在平坦的路上,慢悠悠地开车,车辆使用时间反倒更长。老年人的进补和“老爷车”的使用是一个道理。
有很多疾病,不一定单纯出现虚、寒、热、实证,有些病证会是夹杂证候,比如寒和湿邪,风和热邪,湿和瘀血,气滞和湿阻,瘀血和痰凝等交织在一起。这种证候叫兼夹证候。比如有些老年人出现了乏力、畏寒肢冷、喜暖、容易感冒等一系列气虚或阳虚的症状,但是舌苔黄腻、脉弦滑,说明不仅有气虚或阳虚的虚损证候,还有痰湿或痰热的兼夹证候,这样就不能采取单纯的补益方法。
切忌跟风
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减退,适当增加一些具有补充能量、调节功能、预防疾病的食品和药品,对于改善身体机能,改善症状,有一定帮助。但是,中医进补讲究辨证施治。人体大致有9种体质,其中4种是虚性体质,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4种是实性体质,包括气郁、痰湿、痰热、瘀血;还有一种是平和的。要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养生方式,虚性体质可以进补,实性体质要忌补。切忌跟风进补,别人吃什么,自己也跟着吃。
对应四季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适合用升发的食物,像香菜、茴香、香椿等,促进人体宣发,气机宣畅,使脏腑逐渐复苏;夏天适合营养代谢快、清淡、祛湿的食物,如藿香、薄荷、荷叶、薏米、藕荷等;秋天适合收敛、养阴的食物,以养阴润肺,如百合、银耳、荸荠等;冬天应用补脾肺、益肝肾、助阳气等食物,如桂圆、山药、姜等。
提醒
老年人进补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先食品后用药品,选择药食同源、具有一些滋补功能的食品为主,即如银耳、山药、梨、萝卜、大枣、海参、百合、肉桂等。
第二,宁缓勿急,在进补时要用和缓的、温和的方法,切勿急补,大补,峻补,以免适得其反。
第三,要中病即止。症状改善后要及时停止,切忌一味不断的进补,这样会助湿生热,反而造成新的失衡。 (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东方学院主任医师 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