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十问歌》 自辨寒热虚实(上)
掌握《十问歌》 自辨寒热虚实(上)
□刘培民
提起中医,人们首先会想到“望、闻、问、切”。而问诊作为四诊之一,不单单是获取疾病诊断线索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医患沟通、调畅患者情志、治疗“未病之病”的最佳手段。问诊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中医《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则很好地总结了“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问寒热
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可分为3种: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热指发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的感觉。由于寒、热之间的关系,可构成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恶寒发热”,只感觉寒冷而不发热的“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的“但热不寒”,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的“寒热往来”。
问汗
汗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腠理而成,正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一个“汗”字,反映出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的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有无汗出及其部位、时间、性质、多少等。
表证辨汗 表证无汗为表实,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 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睡觉时汗出,睡醒后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体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汗热而味咸,脉细数无力,多为亡阴之证;汗凉而味淡,脉微欲绝者,多为亡阳之证;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之吉兆;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 头汗可因阳热或湿热,额部汗出,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多无汗部位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汗出甚者,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而致。
问头身
“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之荣。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皆可引起头、全身、四肢病证。问头身,主要包括头晕、身重、身痒、麻木、乏力、挛急等患者自觉症状,并逐一询问症状持续时间、有无明显诱因、表现特点、缓解因素和主要兼证等。如头痛者多感受风邪,治疗时应搭配疏风药物。除此之外,“火盛于内”也可表现为头痛,但这部分患者除了头痛外,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同步有热证的表现,如咽喉疼痛等。
问大小便
大便的排泄与脾胃的受纳运化、肾阳的温煦、肝的疏泄、脾气的肃降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小便的排出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肺的肃降和三焦的通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大小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寒热虚实”。在临床上问大小便,主要是询问大小便次数、便量、性状、颜色、气味以及排便时间、排便时的感觉和有无伴随症状,这些方面的变化提示着患者一身之寒热虚实演化。
问饮食
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是靠脾胃供给。一旦脾胃功能失常,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食少纳呆者,或为脾胃气虚,或为内伤食滞,或为湿邪困脾;厌食脘胀,嗳腐吞酸,多为食停胃脘;喜热食或食后常感饱胀,多是脾胃虚寒;厌食油腻,胁胀呕恶,可见于肝胆湿热,横逆犯胃;消谷善饥者,多为胃火炽盛,伴有多饮多尿者,可见于消渴病;饥不欲食者,常为胃阴不足所致;食入即吐,其势较猛,多属胃中实火上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因脾胃虚寒;吞咽艰涩,哽噎不顺,胸膈阻塞者,可见于噎膈证;小儿嗜食异物,如泥土、纸张、生米等,可见于虫积、疳积证。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日渐消瘦,表示脾胃功能渐衰,预后较差;若患者食欲食量逐渐转好,为胃气渐复,预后良好;但若危重患者突然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胃气败绝的“回光返照”之征象。所以,问饮食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盛衰及疾病的预后转归。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刘培民
提起中医,人们首先会想到“望、闻、问、切”。而问诊作为四诊之一,不单单是获取疾病诊断线索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医患沟通、调畅患者情志、治疗“未病之病”的最佳手段。问诊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中医《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则很好地总结了“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问寒热
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可分为3种: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热指发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的感觉。由于寒、热之间的关系,可构成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恶寒发热”,只感觉寒冷而不发热的“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的“但热不寒”,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的“寒热往来”。
问汗
汗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腠理而成,正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一个“汗”字,反映出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的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有无汗出及其部位、时间、性质、多少等。
表证辨汗 表证无汗为表实,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 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睡觉时汗出,睡醒后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体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汗热而味咸,脉细数无力,多为亡阴之证;汗凉而味淡,脉微欲绝者,多为亡阳之证;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之吉兆;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 头汗可因阳热或湿热,额部汗出,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多无汗部位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汗出甚者,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而致。
问头身
“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之荣。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皆可引起头、全身、四肢病证。问头身,主要包括头晕、身重、身痒、麻木、乏力、挛急等患者自觉症状,并逐一询问症状持续时间、有无明显诱因、表现特点、缓解因素和主要兼证等。如头痛者多感受风邪,治疗时应搭配疏风药物。除此之外,“火盛于内”也可表现为头痛,但这部分患者除了头痛外,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同步有热证的表现,如咽喉疼痛等。
问大小便
大便的排泄与脾胃的受纳运化、肾阳的温煦、肝的疏泄、脾气的肃降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小便的排出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肺的肃降和三焦的通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大小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寒热虚实”。在临床上问大小便,主要是询问大小便次数、便量、性状、颜色、气味以及排便时间、排便时的感觉和有无伴随症状,这些方面的变化提示着患者一身之寒热虚实演化。
问饮食
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是靠脾胃供给。一旦脾胃功能失常,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食少纳呆者,或为脾胃气虚,或为内伤食滞,或为湿邪困脾;厌食脘胀,嗳腐吞酸,多为食停胃脘;喜热食或食后常感饱胀,多是脾胃虚寒;厌食油腻,胁胀呕恶,可见于肝胆湿热,横逆犯胃;消谷善饥者,多为胃火炽盛,伴有多饮多尿者,可见于消渴病;饥不欲食者,常为胃阴不足所致;食入即吐,其势较猛,多属胃中实火上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因脾胃虚寒;吞咽艰涩,哽噎不顺,胸膈阻塞者,可见于噎膈证;小儿嗜食异物,如泥土、纸张、生米等,可见于虫积、疳积证。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日渐消瘦,表示脾胃功能渐衰,预后较差;若患者食欲食量逐渐转好,为胃气渐复,预后良好;但若危重患者突然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胃气败绝的“回光返照”之征象。所以,问饮食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盛衰及疾病的预后转归。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