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少仪式感教育
日前,两个小学生在成都龙泉音乐广场玩耍时捡到5毛钱,主动上交给民警。民警为鼓励他们的拾金不昧行为,拿出接勤本,认真询问和登记备案,并提出鼓励和表扬。民警这样颇具“仪式感”的举动,在网络上赢得无数点赞。
在中国孩子的世界中,并不缺少“仪式”。无论是升旗仪式、上课起立问候,还是期末颁奖、毕业典礼,都是在鞭策孩子要在学校里扮演好学生的角色。然而,“仪式感教育”远比仪式本身更重要。如果仪式流于形式,孩子疲于应付、老师和家长敷衍了事,仪式教育就成了无效培养。其实,说教的力量远不如感化,最好的教育往往都“润物细无声”,借助一定“仪式感”,就能在无形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抽象的道德规范“随风潜入夜”,内化进学生心里,成为其自觉行为,引领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然而,“仪式感教育”并非搞形式主义,这样有内容的“形式”,会让孩子一生都受益匪浅。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习惯遵循社会秩序,从而更好地约束自我。通过庄严的仪式,孩子会认识某一时刻或事物的重要和珍贵,内心充满敬畏,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仪式感”还能强化孩子的社会认同感,让孩子感受并懂得尊重和关爱。
在国外,仪式感教育已深入人心。日本的小学生在学校用午餐,都是由孩子们轮流穿上白大褂去给其他孩子分餐;奥地利的父母在带孩子去听音乐会之前,都会让孩子穿上礼服,学习基本礼仪;美国的老师会在教室里放一个“感恩罐”,鼓励孩子把值得感恩的小事写在卡片上,放进“感恩罐”里,孩子们写下“感谢老师教我很多知识”“感谢我的朋友帮我系鞋带”等温暖的文字,日后就不会把别人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
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仪式感教育”,让良好的习惯、修养和素质伴随孩子一生,培养孩子学会适应并享受文明,有序又富有诗意地精致生活。▲, 百拇医药(暨佩娟)
在中国孩子的世界中,并不缺少“仪式”。无论是升旗仪式、上课起立问候,还是期末颁奖、毕业典礼,都是在鞭策孩子要在学校里扮演好学生的角色。然而,“仪式感教育”远比仪式本身更重要。如果仪式流于形式,孩子疲于应付、老师和家长敷衍了事,仪式教育就成了无效培养。其实,说教的力量远不如感化,最好的教育往往都“润物细无声”,借助一定“仪式感”,就能在无形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抽象的道德规范“随风潜入夜”,内化进学生心里,成为其自觉行为,引领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然而,“仪式感教育”并非搞形式主义,这样有内容的“形式”,会让孩子一生都受益匪浅。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习惯遵循社会秩序,从而更好地约束自我。通过庄严的仪式,孩子会认识某一时刻或事物的重要和珍贵,内心充满敬畏,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仪式感”还能强化孩子的社会认同感,让孩子感受并懂得尊重和关爱。
在国外,仪式感教育已深入人心。日本的小学生在学校用午餐,都是由孩子们轮流穿上白大褂去给其他孩子分餐;奥地利的父母在带孩子去听音乐会之前,都会让孩子穿上礼服,学习基本礼仪;美国的老师会在教室里放一个“感恩罐”,鼓励孩子把值得感恩的小事写在卡片上,放进“感恩罐”里,孩子们写下“感谢老师教我很多知识”“感谢我的朋友帮我系鞋带”等温暖的文字,日后就不会把别人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
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仪式感教育”,让良好的习惯、修养和素质伴随孩子一生,培养孩子学会适应并享受文明,有序又富有诗意地精致生活。▲, 百拇医药(暨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