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7607
一个医学科普品牌的升华之变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21日 科普时报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两年多前,他们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仅仅将医疗和护理局限在医疗机构内部,这对于人民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身为医务工作者,更要认真地考虑如何有效地延伸医疗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2016年3月28日,“大医小护”医学科普微信公众号创立。也是从这天起,一个全方位的医学科普品牌悄悄地开始孕育、成长、蜕变与升华。

    公众号创立之初,团队只有三五人,成员在日常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进行医学科普工作与公众号运维。随着志同道合的医护同仁的加入,队伍逐渐壮大,公众号的内容也逐渐完成了从转载到原创的转变,而且创作主体无一例外都是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或者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士。

    在2016年11月28日,公众号诞生整整8个月之际,中国科协正式发文,将“大医小护”公众号纳入科普中国传播方阵,授权“大医小护”公众号使用“科普中国”品牌标识。
, http://www.100md.com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万物皆媒”的时代,科普团队也感受着时代脉搏的律动。在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运营逐渐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团队自建了“达医晓护”官方网站,并相继在人民网、中国网、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手机客户端、腾讯大申网、上海市科委科普云建立了独立的菜单或专栏,还入驻了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网易、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健康界、搜狐健康等品牌或平台。在此基础上,团队顺理成章完成了从公众号到“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的蜕变。

    从创立公众号,到升级为“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团队经历了诸多重大事件,每一项几乎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的授权,到拥有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新疆和西藏)的200多位医学和传播学专家、81个线上子刊和15个落地项目,再到获批“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以科普学术化为导向的“达医晓护”再次发生了华丽的蜕变,集作品原创、自媒体运营、项目落地、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诞生了!
, 百拇医药
    “达医晓护”团队坚持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由现职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运营旗下各个传播平台,形成了一支权威、科学、客观、公益的医学科普队伍。如今,品牌的原创作品数量超过了500部/年,内容分为三大类81个线上专栏杂志,涵盖了内外妇儿全学科的疾病预防养生知识,介绍了看病的政策与流程,同时也关注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作品的创作形式丰富多样,有文字、漫画、诗歌、演唱、朗诵、相声、小品、电影等。团队坚持每天推送科普作品,并在十余个媒体或平台同步推广,创立两年多来全网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2亿。

    团队也注重线下和实物传播,积极打造科普实体落地项目。例如,在上海市妇女儿童指导中心(巾帼园)建立科普基地;建立“科普示范楼宇”——汇泰大楼,持续开展“科普吧,汇泰”楼宇健康科普文化季活动;在广东医科大学成立“达医晓护”医学科普服务总队等等。

    在大学生群体科普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达医晓护”学生科普社团和“达医晓护”网络文化工作室。工作室在2017年公益活动中表现优异,荣获了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公益组织”的称号。
, 百拇医药
    “达医晓护”坚持走科普学术化的道路,积极探索科普与学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团队与人民网签约,建立了战略合作框架;召开了“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研讨会和学术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揭牌了全国首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

    回望成长之路,“达医晓护”经历了从公众号到全媒体,从转载到原创,从少数创作者到科学团队,从线上传播到线上线下实物传播,从单纯的文字到视频、漫画、歌曲等多种形式,从地方到全国,从科普实践到理论提升的一系列转变,这就是一条“科普学术化”的成长道路。

    目前,团队已经获得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32个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科普学术化”的甘霖,终于浇灌出了沉甸甸的硕果:“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正式成立。全新的智库再次被中国科协授予了“科普中国”品牌。, 百拇医药(科普时报记者 张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