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313
从“肝与大肠相通” 论肠易激综合征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998期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便秘等,根据主要症状不同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及不定型,可合并上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倾向。2016年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罗马Ⅳ》提出了“肠-脑互动异常”的新概念,即心理社会因素通过肠-脑双向调节可导致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是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机理之一。

    值得我们中医界反省的是,类似“肠-脑互动异常”的概念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特征,古代中医典籍早有记载。笔者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理论里的“肝泄”。

    “肝与大肠相通”与“肠—脑互动”

    肝泄又名痛泻,病因为肝旺脾虚,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其发病机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极为类似。《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一段论述值得思考,“厥阴司天,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冷泄腹胀,溏泄,病本于脾;阳明司天,民病左胠胁痛,腹中鸣,注泄鹜溏,病本于肝”,意谓肝病与脾病同样可以导致泄泻。

    历史上有多位医家持“肝与大肠相通”论,认为大便不正常,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指出:“肝与大肠相通……因怒伤肝,乘肺传大肠者,肠鸣气走有声,二便或闭或溏,六君子汤加苏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枳实。便闭者,三和散、四磨汤。”清代医家程杏轩在《医述》中遵李梴注解:“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直指肝失疏泄则大便难:“肝主疏泄大便,肝气既逆,则不疏泄,故大便难”。他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又强调:“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以行其郁结也。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吴谦在《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指出大便难如同胁痛一样均是肝失条达之果:“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性,必本经自病,故便难两胠痛也。”

    以上医家均以“肝与大肠相通”立论,认识到肝失疏泄条达可影响大肠运输功能,既可引起泄泻,又可引起便秘。肝主情志,故泄泻或便秘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

    清代许多医家指出肝郁可以引起泄泻。唐容川《血证论》曰:“肝性主疏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