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综合信息
编号:13340297
仰古尚新辟蹊径 发皇古义融新知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02期
     二〇一八年精彩回顾

    岐黄论坛

    “岐黄论坛”是学术版的品牌栏目,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医理论、中医经典著作、中医临床思维等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与研究,旨在更好地传承中医学理论,发展中医学术。

    浙派中医的由来、构成与特色(1月8日)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仅以人名、地域而言,就有丹溪学派、永嘉学派、绍派伤寒、钱塘医派等,若以学科划分则数量更众。(范永升)

    《黄帝内经》中的北斗历法知识(2月14日)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是用日、月、年等时间单位进行计量的,又因为生命活动极其复杂,所以《黄帝内经》应用了5种历法予以计量,其中就包括了北斗历法。(张登本)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理论发展范式:经典传承式 (3月26日)

    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医理论结构中的核心观念一直保持稳定,中医理论内容的变化呈现为重视经典、回归经典,中医理论的创新呈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翟双庆)

    《内经》提出郁证因机证治(4月4日)

    现代疾病谱在逐渐发生变化,郁证越来越多,临床可见就诊的患者半数以上具有或伴有郁证的状态。全面正确理解《内经》有关郁证的因机证诊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蒋健)

    逍遥散古今探骊(5月28日)

    逍遥散,出自宋代陈师文等所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综合了当归芍药散和四逆散的功效,可谓经方的继承方、发挥方,为时方中最为常用的方药,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眼科等疾患。(毛德西)
, 百拇医药
    中药煎煮方法决定药效(6月14日)

    药物的煎煮方法与临床药效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医家所关注。《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在煎煮法上却浓墨重彩,可见张仲景对煎煮法的重视。(谢妍)

    传统医学的两种时间观(7月27日)

    中医学引入五行—五时—五脏的配属模式,将五行化的时间与五行化的脏腑一一对应,便能形象生动地表达脏腑之间阴阳多少的差异以及脏腑随季节的旺衰情况。(丁立维 张其成)

    重温经典理论对暑温病的思考(8月15日)

    暑温,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多发于炎夏盛暑之季。重温温病学经典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临证如何治疗暑温病。(马家驹 王玉光)

    对张锡纯胸中大气下陷学说的认识(9月21日)
, 百拇医药
    张锡纯在汲取《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医门法律》三家之长的基础上,首创“胸中大气下陷”学说,为传统中医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较高指导价值。(张再康)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看《伤寒论》六经实质(10月15日)

    以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为主线,辅以八纲辨证与标本两端,从《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入手,对六经的时相变化以及六经病提纲证与代表方做出诠释,从而使六经的实质得以阐明。(唐农)

    活血化瘀防治冠心病回顾与展望 (11月28日)

    活血化瘀是对应中医“血瘀证”的治法,凡以疏通血脉、祛瘀通滞而使血流通畅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称为活血化瘀药物,将活血化瘀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并推广应用是中国医学家的独创贡献。(刘玥等)

    通下法新义(12月17日)
, 百拇医药
    通下法在临证中有着良好疗效,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下剂的良效,在中西医之间似也有着不谋而合的一些奥秘。通过对肠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的研究,揭示通下法的部分作用机制,甚或是中医药宝库的一把钥匙。(王世民)

    经典探微

    “经典探微”栏目主要针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温病经典、中医古代文献中的具体条文、理论、方药等,阐发学习和研究的心得体会。

    字里藏医之“脾主四季”(3月21日)

    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后世医家对部分《内经》原文的理解有些片面,“毫厘千里”之差局限了中医思维,影响了临床疗效。“脾主四季”源于后世对《黄帝内经》的理解,这里“季”作季节讲,脾所主之日位于四季之末。(王俞铧 王振安)

    章太炎寻出《伤寒论》王叔和按语(8月20日)
, 百拇医药
    章太炎以《宋版伤寒论》为依据,将王叔和注语寻出,不仅确证王叔和绝未改窜经文,而且确证宋本《伤寒论》正文中有许多王叔和注语。(钱超尘)

    胃体阳用阴,脾体阴用阳运用(9月13日)

    “胃体阳用阴,脾体阴用阳”首见于清代名医喻嘉言,是中医学对于脾胃特性系统把握而概括的理论,蕴意颇深。(姚鹏宇)

    国医大师医道传承

    第三届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体现,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不竭源泉。继承好这些宝贵财富,可以为一代又一代中医学子提供更好和更丰富的学习角度和方法,助力青年中医成长。

    卢芳:病证结合点线面,脾胰同治善创新(1月5日)

    韦贵康:调骨理筋,以通为用(1月12日)
, 百拇医药
    薛伯寿:仲景为宗融通寒温,治病求本圆机法活(1月19月)

    梅国强:六经辨证裁经方,化痰散瘀疗胸痹(1月26日)

    葛琳仪:以清为治肺疾愈,四法为要平喘良(2月2日)

    包金山:三诊六则九结合,以人为本和为贵(2月9日)

    朱南孙:继承创新,衷中参西(3月2日)

    柴嵩岩:二阳致病,妇科三论, 肾之四最(3月9日)

    周信有:崇《内经》释十九条 复方多法治肝病(3月16日)

    王世民:中药的三个作用(3月23日)

    张磊:观病动和平,临证创八法(3月30日)
, 百拇医药
    邹燕勤:肾气立论,整体调摄 (4月13日)

    廖品正:内障眼病治疗三法(4月20日)

    许润三:重辨舌脉,擅治妇科(4月27日)

    李佃贵:化浊解毒,运脾快胃(5月4日)

    雷忠义:从痰瘀毒风治胸痹心痛(5月18日)

    周岱翰:肿瘤治疗六法(5月25日)

    熊继柏:中医治急症之我见(6月8日)

    刘嘉湘:以人为本,扶正治癌(6月15日)

    沈宝藩: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要痰瘀同治(7月13日)

, 百拇医药     尼玛:深挖经典重炮制,诊察整体倡三因(7月30日)

    名医名方

    曾定伦 扁藓净(1月17日)

    单兆伟 参麦芩苡汤(1月18日)

    陈卫川 消渴煎(1月22日)

    王净净 失眠方(1月24日)

    李士懋 寒痉汤(2月15日)

    周信有 舒肝化癥汤(3月28日)

    张恩树 张氏咽炎汤(4月16日)

    王道坤 枳实益胃汤(5月4日)

, http://www.100md.com     成肇仁 肩周炎验方(6月13日)

    李玉贤 加味败毒汤(6月21日)

    陶汉华 丹芍二地汤(8月24日)

    郭少武 益气通鼻汤(9月7日)

    姚树锦 固摄利尿汤(10月12日)

    郑启仲 升降制动汤(11月22日)

    走进《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其编撰的《本草纲目》为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特设“走进《本草纲目》”栏目,学习李时珍身上大医精诚、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精神。

    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5月30日)
, http://www.100md.com
    《本草纲目》问世后,版本不断翻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李时珍学术思想和《本草纲目》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出现的版本更多,流传更广。(刘山永)

    《本草纲目》集本草释名之大成(6月21日)

    《本草纲目》首列“释名”专项,开药名阐释之起端。释名”项不仅包含历代本草等书籍所载之相应药物异名,而且记录有李时珍的实际考证分析,使人读而知药物古今名称的沿革,以及异名产生的原因。(钱会南)

    《本草纲目》对仲景学说的贡献(7月26日)

    《本草纲目》虽为药物学专著,但书中不少地方阐释发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相关内容,这对研究发扬张仲景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周益新)

    李时珍用道家观点进行药学论证(12月7日)
, 百拇医药
    李时珍对道家相关观点及医药知识去粗取精,并利用之进行中药学的逻辑论证,进一步说明《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是在渊博的知识与严谨的思维基础上取得的。(朱祥麟)

    聚焦中医学术前沿

    当前,中医药学术不断传承与创新、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日新月异。为及时反映与展示中医理论创新进展、临床各科最新成果、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中医特色疗法等。本报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合作开设此专栏。

    聚焦中医肝胆病研究新进展(5月7日)

    传承名医学术经验 发挥中医眼科优势(5月11日)

    中医治疗糖尿病 理法创新多(6月7日)

    中医思维引领 理论技术升级(8月6日)
, 百拇医药
    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9月13日)

    流派纷呈新时代 传承发展新征程(9月27日)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优势显著(10月24日)

    传承国医经验 创新妇科理论(10月29日)

    薪火相承 研习名老中医经验 发扬创新 提高风湿诊疗水平(11月9日)

    少儿推拿简便廉 百家争鸣有效验(12月10日)

    开拓方证研究思路 研发现代创新中药(12月26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