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编号:13359497
造福百姓是中医价值所在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12期
     笔者临证二十余载,尤其是自2009年转入中医门诊以来,对中医临床与学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使笔者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医之路,以下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感想:

    四诊合参,少赖指标

    中医临床上,要坚守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中医不能丢了“望闻问切”四诊技能,切勿完全受理化指标的干扰。不少中医经常被指标牵着鼻子走,甚至包括一些“协定处方”,缺少了中医的辨证思维,这样的处方就很难确保中医疗效。

    笔者认为,对中医人来说,理化指标仅仅是疾病结果的反映,即“病灶”,是“标”,属于“果”的范畴,而“四诊”是对疾病病因病机的综合分析,是“本”,属于“因”的范畴。因此,在临证时,不能过度依赖于现代理化检验检查,甘愿从属西医,因此在现代化医疗设备相对缺乏的基层医院,西医相对干扰少一些,群众反而能感受到中医治疗的良好效果。
, 百拇医药
    多用中药,少用西药

    临证时,要坚守“能中不西”的中医思维,能中药治疗,就不用西药,能用饮片,就不用成药,否则中医人很容易失去自我。

    眼下,基于多方面原因,不少中医对中成药、甚至西药情有独钟,使用的饮片比例甚低。长此以往,终难成中医之器,因此,要做中医师,就要名副其实。

    多用经方,少些杂方

    临证中,笔者谨遵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之教诲:不开无方名之汤剂。他曾指出:“时下中医通病是普遍不开方子,而是按症开药。中医是开方而不是开药。”的确,时下常在期刊上看到诸如“自拟降压汤”“自拟保肝汤”等似乎很有学术专利性质的文章,这或许与中医科研创新有关,但也折射出对传统中医的不自信,数千年来中医学术源远流长,发展绵亘不断,先贤们所创制的有文献记载之方剂就不下万余首,又经过几千年反复实践运用,临证遣方用药时足够选用了。因此,中医人要扎实学习经方,多用经方,少用杂方,努力发掘经方中精华,方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多些耐心,少点浮躁

    中医学生就业不易,而且成才周期相对长,即使就业了,对于刚毕业的中医来说,不可能具备成熟的临床经验。因为累积经验,需要多年历练,而他们缺少高年资老师可以跟诊,病人认可度相对低,因此往往要坐数年“冷板凳”。这对于青年中医,尤其是在社区、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青年人,成了一道很难逾越的坎。

    所以,年轻中医必须多些耐心、少点浮躁。诚如浙江省首届“国医名师”连建伟教授所教诲的:“有病人时就专心看病,没病人时就认真看医书。”他结合自身从医50余年的经历,提出了中医成才十八字诀: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和修道德,非常值得吾辈借鉴。

    另外,要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包括线上的线下的。尤其要加强仲景学说与经方医学体系的学习,可补传统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辨证之不足。近几年来,笔者系统地聆听了南京黄煌教授、北京冯世纶教授和鲍艳举教授、温州名老中医娄绍昆等国内外知名经方学者的经方课程,多了一条学习的途径,诊疗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

    笔者坚信,中医的主阵地在社区、农村等基层,其原动力在于经典,其生命力在于临证与疗效。后学者切莫轻视社区与农村卫生服务站等基层,那是大有可为之地。只要坚持中医思维、学中医、懂中医、爱中医、信中医,实践中医,充分发挥和发扬其特色与优势,在现如今非常利好中医的大气候和大环境下,定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造福一方百姓,这就是中医人和中医学的价值所在。(樊志明), 百拇医药(樊志明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