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华诗词
编号:13359445
青玉案头品玉药 ——诗词中的玉札及其药用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23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青玉案》是辛弃疾的作品,描写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词牌《青玉案》因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句而得名。

    美玉入药有乾坤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玉传统,延绵千年而兴盛不衰。在古人心中,玉是君子人格和美好道德的象征。《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孔子总结君子爱玉的原因,赋予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11种高贵品德,他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 百拇医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在前人论述基础上,进一步将玉的品德概括为仁、义、智、勇、洁5种,他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在中华文化传统里,玉是纯洁、美好、善良、高雅、华贵的象征,如称赞美人为玉女,称赞住处为玉堂,夸赞衣服为玉衣,夸赞美食为玉食等。除了观赏之外,玉还是重要的药材,韩愈在《进学解》中说:“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文中的玉札,是两种中药的名称,一种是玉泉,另一种是和玉泉密切相关的地榆。

    真玉润肺镇心神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屈原《离骚》)玉为硅酸盐类角闪石族矿物透闪石的隐晶质亚种软玉,或蛇纹石族矿物蛇纹石的隐晶质亚种岫玉,性味甘、平,归肺、胃、心经,具有润肺清胃、除烦止渴、镇心、明目的功效,用于喘息烦满、消渴、惊悸、目翳、丹毒的治疗。《雷公炮制药性解》载:“玉屑色白性润,宜入肺部,肺得其养,则烦渴诸证何自而生。又主灭瘢云云者,所以肺主皮毛,功效之所必及也。”《圣惠方》载:“真玉十两,粟壳一升。上以水一斗,煮粟壳取汁五升,去粟壳澄滤。却以此汁煮玉至三升。旋分呷服之”,具有镇心神的功效,可治疗虚劳烦渴;“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可治疗小儿惊啼;《普济方》载:“白玉、寒水石各一两。上为末,米醋调敷患处”,可治疗赤游丹毒肿;《圣济总录》载,用真玉平处一面磨面上瘢痕,久则无痕。
, 百拇医药
    不同色泽的玉,其药效也有差别,《医林篡要》说:“玉分五色,苍养肝,赤养心,黄养脾,白养肺,元养肾。皆能镇心安神。屑为末,傅身面,能悦泽肌肤,图灭瘢痕。口含玉屑,则能生津止渴。盖其气恒润而体恒温。”

    服食玉屑能伤身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唐代韦应物《咏玉》)由于对玉的崇拜心理,加上玉的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术士错误地认为服食玉屑可以养生,甚至羽化登仙,这种思想在古代医学典籍中也有反映,如《名医别录》载:“(玉)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马鸣先生金丹诀》说:“玉屑常服令人精神不乱。”

    古人服食玉屑的最常见方法是用美玉制成浆液,命之为玉泉,《神农本草经》载:“玉泉,味甘,平。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不变。一名玉札。”古人服食玉屑的诗词也有很多,如南朝庾肩吾《答陶隐居赍术蒸启》:“味重金浆,芳逾玉液。”南朝刘潜《谢晋安王赐柑启》:“削彼金衣,咽兹玉液。”唐朝吕岩《忆江南》:“二八应机堪采运,玉琼回首免荣枯。”宋代释文珦《游仙》:“唯服玉石脂,千年貌不枯。”
, 百拇医药
    但长期服食玉屑并不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甚至因此而减寿,承露盘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汉武帝为了修仙长生,听信方士之言,用露水和玉屑服用,结果还是一命呜呼,《资治通鉴》载:“春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唐代诗人寒山在《诗三百三首》讽刺此事说:“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但承露盘的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为了长寿,竟然派人到长安拆取承露盘,继续用露水和玉屑服用。唐代诗人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曹叡服食玉屑的不良后果更为明显,他只活了35岁。

    地榆入药胜珠金

    “旧国青山阔,仙岩绿桂春。金壶柱史客,玉札上清人。学雾应成市,泠风肯待旬。他年留半剂,牝谷愿凝神。”(宋代宋祁《徐帅北归》)地榆被称为玉札,和古代服食玉有关,古代术士认为用地榆酿酒,可以溶解玉屑,如此服食效果更为明显,《抱朴子》云:“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地榆本身也是古代术士服食的主要药品之一,《神仙服食经》云:“地榆,一名玉札。北方难得,故尹公度曰: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珠。其实黑如豉,北方呼豉为札,当言玉豉。与五茄煮,服之可神仙。是以西域真人曰:何以支长久?食石畜金盐;何以得长寿?食石用玉豉。”
, 百拇医药
    地榆是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因“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得名;又因“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鼓”;还因为“其臭兼酸,其色则赭,故《别录》又名酸赭”;地榆炒食或凉拌,都有黄瓜的味道,所以它还有个别名叫“黄瓜香”。此外,地榆的别名还有白(鼠尾、西、花椒、线形、红)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水橄榄根等。

    “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金楼子》引古语,《诗纪》作鲁定公记载古语)地榆能成为古代术士服食的主要药品,也源于其良好的药性。地榆属凉血止血类常用中药,药用广泛、效果明显,因此民间关于地榆药性的俗语也很多,如“地榆酸涩寒,止血不为难,凉血并解毒,烫伤妙难言。”“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等。

    地榆以根入药,性味苦、酸、微寒,无毒,归肝、肺、肾、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的功效,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的治疗。《神农本草经》载:“(地榆)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本草选旨》载:“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 百拇医药
    “叶如榆树认还非,布地出生土欲肥。疗却恶疮脓可散,除将风痹步如飞。烹茶酿酒功非小,烂石烧灰力岂微。尚得一斤医血痢,宝珠明月不为希。”(清代赵瑾叔《地榆》)地榆性味苦寒,善泄血中之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治疗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尤其是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地榆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可治疗血热便血;配伍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可治疗痔疮出血;配伍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可治疗崩漏下血;配伍马齿苋、仙鹤草、当归等可治疗血痢。地榆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与紫草、冰片研末调敷。

    “葛洪炼丹欲飞仙,地榆为火玉为丸。可怜世无长生药,炉火纯青也枉然。”玉和地榆同被称为“玉札”,作为药材,它们都是“医师之良也”,但如果现在仍服食它们养生,则难免要贻笑大方了。, 百拇医药(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参见:首页 > 专题 > 与卫生有关节日 > 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