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性疲劳的辨治
疲劳在临床可有疲乏、劳倦、倦怠、懈怠、乏力等不同表述,除指躯体疲惫劳倦外,还有神疲、神困、神昏等精神短少等方面表现。诚如清代高学山在《高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所说:“劳倦,因劳而倦。凡外而劳形,内而劳神者皆是。”神劳而倦概由郁证所致,实为抑郁悲忧、焦思过虑的结果。故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伤门》说:“七情妄动,形体疲劳”。疲劳与虚劳、虚证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疲劳是症状,虚劳为病证名,虚证是指病证属性。虚劳、虚证多有疲劳症状,但疲劳并非都属于虚劳、虚证,临床上还有郁证所致的疲劳。
郁证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心主藏神,劳神则倦
西晋王叔和《脉经·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曰:“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指出忧愁思虑伤心可致劳倦。
南朝梁陶弘景《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咏玄集》曰:“心动则神疲。凡诸技俩营营与人角胜负者,未有不减年筭者也。技俩之中,作诗弈棋,劳神独甚。”可见思虑用心过度可致神疲。
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内伤门》中论述了思虑劳心伤神导致困惫的机理,其曰:“人有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而浊,脉虚大而数,人以为内伤之病也,谁知是由思虑过度而成之者乎”。《辨证录·虚损门》曰:“人有用心太过,思虑终宵,以至精神恍惚,语言倦怠,忽忽若有所失,腰脚沉重,肢体困惫,人以为怯症之成也,谁知是劳心以至伤神乎。”陈士铎进一步阐述道:“心劳则血必渐耗,而神无以养,恍恍惚惚,有无定之形。……治法必急救其心,而救心必以安神为主。”此证若不治疗,则必将进一步发展至心肾不交,《辨证录·梦遗门》云:“人有用心过度,心动不宁,以致梦遗者,其症口渴舌干,面红颧赤,眼闭即遗,一夜有遗数次者,疲倦困顿,人以为肾虚之过也,谁知是心虚之故乎。夫心喜宁静,不喜过劳,过劳则心动,心动则火起而上炎,火上炎则水火相隔,心之气不能下交于肾,肾之关门大开矣。”
思虑劳伤心血,神无所藏,初则四肢疲软,伴怔忡善忘;继之腰脚沉重、肢体困惫,精神恍惚、语言倦怠;再后来发展至疲倦困顿,伴梦遗频繁、口渴舌干、面红颧赤。此为劳心伤神至心肾不交由轻渐重的病机演变过程。
肝主疏泄,罢极之本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