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更多评论
编号:13782695
严管APP,杜绝“透明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1日 生命时报 2019.03.01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处处“互联网+”,日常衣食住行既便捷又舒适,但是烦恼也如影随行。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100款APP(手机应用程序)中,有91款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近半数APP的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位置信息、通讯录信息、身份信息、手机号码这几项高居涉嫌过度收集或使用信息清单中的前四名,部分APP还涉嫌过度收集个人财产信息、生物识别信息等敏感信息。不经意间,这些天天与你见面、让你省时省力的“小助手”们,几乎已经把你变成了透明人。

    由此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最直接的烦恼是推销电话、短信和邮件的骚扰,耗费用户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人们遭受电信诈骗的风险,让不法分子有机会实施精确欺诈,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诸如实时定位、通话记录、家庭住址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如被犯罪分子掌握,将直接威胁用户的人身安全。

    要管住APP,堵住手机里的漏洞,给个人信息安全拧上安全闸。监管要多出实招、狠招,行业、企业应加强自律,用户也要提高警惕。各方拧成一股绳,对黑色产业形成围追堵截。

    监管部门必须利剑高悬,加强监督执法。有关部门要对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有害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打击力度,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有专家建议,可以设立黑名单制度,将违规企业、个人纳入黑名单,让越界侵权APP在应用市场下架,同时追根溯源找到发布者,从重处罚。

    行业企业标准要强起来,自律要硬起来。行业应尝试建立网络个人信息分类标准,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推动数据防窃密、防篡改、防泄露等安全技术的研发和部署,对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网络、客户端网络、客户端等关键节点做好防护工作,有效降低“内鬼”和不法分子窃密风险。

    把住个人信息,用户也要多留心。比如,通过正规平台下载手机APP;安装过程中,留心阅读相关信息权限提示;打开APP时,谨慎授予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读取短信、读取联系人、读取位置信息等权限;使用APP一段时间后,定期用杀毒软件检查,以避免给自己或家人、朋友带来财产等损失。▲, 百拇医药(商 \u65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