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冬至萌苗,夏至干枯
夏枯草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带花果穗,又叫夏枯花、夏枯球、牛枯草、冷饭花、铁色草、棒槌草、灯笼草等。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此后历代本草著作多有记载。
名字由来
大部分植物,均为春生夏长,秋实冬凋,唯有夏枯草与众不同,“不与众卉俱生,不与众卉俱死”(《植物名实图考》)。夏枯草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冬至过后便会长叶,叶形与旋覆花的叶子相似,阴历三四月在茎顶端抽穗,开紫白色花,花部器官特征像丹参花,花穗成熟后结结籽,到了阴历五月夏至以后,地上植株部分便开始枯萎,所以叫做夏枯草。在夏枯草果穗呈枯黄色时,选择晴天摘取果穗,剪去果柄,晒干备用,不可遇雨、露水或潮湿,否则会变黑影响质量。
寒温之辨
夏枯草微苦微辛,历代本草书籍都无异议,但药性是寒还是温,却存在着争议。清末名医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认为:《神农本草经》本来没有夏枯草药性的记载,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开始,才在“辛”字之后加上了“寒”字,于是以后的本草著作大都认为夏枯草的性味是“苦辛寒”,只有《本经逢原》改为“苦辛温”;从《神农本草经》所载夏枯草主治“瘰疬”“脚肿湿痹”等病症,并具有破癥散结的功能来看,“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此外,《本草新编》也说:“夏枯草,味苦,气温。曰寒者,误。”夏枯草药性究竟属寒还是属温呢?
, http://www.100md.com
夏枯草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对气温的适应性差异很大,地上部分不耐寒冻,一遇低温霜冻就会枯黄倒苗,而地下宿根却能耐低温,在温带地区可以安全越冬。在夏枯草生长期间,需要较强的光照强度,需栽培在向阳的地方,栽培在阳坡的夏枯草,生长的粗壮、浓绿;栽培在阴坡的夏枯草,生长的纤细且叶片呈淡绿色,质薄。尤其是夏季开花期,充足的阳光对夏枯草花蕾的形成效果极为显著,果穗产量提高很多。从这些生长习性来看,夏枯草应该是“性寒”。
夏枯草另一特性是冬至一阳生的时候,开始萌芽;夏至一阴生的时候,而已枯死。也说明夏枯草是“性寒”的。对此,古人有着诸多的论述。《本草衍义补遗》说:“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也。”《本草思辨录》也说:“夏枯草生于一阳始生之时,当为阴退阳进、阴中透阳之物。迨交夏至,阴进而上,则阳退而下,此草透阳之生意亦即至此而尽,恶得不枯?”夏枯草开花时节在三四月,正是“厥阴风木主令”的时候,所以入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
, 百拇医药
辛能散结,苦能降泄,寒能清热,入肝、胆经,所以具有清肝火、散郁结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说:“夏枯草,味苦、辛,寒。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徵散瘿结气,脚肿湿痹。”《神农本草经疏》解释说:“夏枯草得金水之气,故其味苦、辛,而性寒无毒。为治瘰疬、鼠瘘之要药。入足厥阴、少阳经。丹溪谓其补厥阴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结,苦寒能下泄降热,故治一切寒热,及消瘰疬鼠瘘,破癥散瘿结气。头疮皆由于热,脚肿湿痹无非湿热所成,热消结散湿去,则三证自除而身亦轻矣。”
夏枯草是治疗肝郁化火、痰热互结而致瘰疬的圣药,可配伍浙贝母、香附、白芍、柴胡、陈皮等药物。《得配本草》说:“解阴中郁结之热,通血脉凝滞之气。合香附、贝母,治头疮瘰疬;调茶清、香附、甘草,治目珠热痛。”若治疗瘿瘤,常与昆布、玄参等同用。治疗乳痈,则配伍蒲公英、瓜蒌、拳参等同用。
肝开窍于目,夏枯草苦寒能清肝养血而明目,也能平肝潜阳而治疗头眩。凡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羞明流泪等。常配伍决明子、菊花、青葙子、黄芩、密蒙花等同用,以苦泄肝火,清热明目。若属肝阴不足,血不养目,致目珠夜痛,视物昏花等,则配伍当归、白芍、枸杞子、桑椹子、生地黄等,以滋阴补血,养肝明目。若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目眩、耳鸣等,可配伍石决明、钩藤、野菊花、刺蒺藜、黄芩、天麻等,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与夏至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开始发生变更的时候。“冬至后发生,夏至时枯瘁”(《本草蒙筌》)的夏枯草,同半夏一样,具有宣通阴阳的功效。《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说:“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配半夏,一降一散,寒温并用,清热化痰,适用于肝气郁结,久而痰热互结之失眠、瘰疬、瘿瘤等病症。(张效霞), http://www.100md.com(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名字由来
大部分植物,均为春生夏长,秋实冬凋,唯有夏枯草与众不同,“不与众卉俱生,不与众卉俱死”(《植物名实图考》)。夏枯草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冬至过后便会长叶,叶形与旋覆花的叶子相似,阴历三四月在茎顶端抽穗,开紫白色花,花部器官特征像丹参花,花穗成熟后结结籽,到了阴历五月夏至以后,地上植株部分便开始枯萎,所以叫做夏枯草。在夏枯草果穗呈枯黄色时,选择晴天摘取果穗,剪去果柄,晒干备用,不可遇雨、露水或潮湿,否则会变黑影响质量。
寒温之辨
夏枯草微苦微辛,历代本草书籍都无异议,但药性是寒还是温,却存在着争议。清末名医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认为:《神农本草经》本来没有夏枯草药性的记载,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开始,才在“辛”字之后加上了“寒”字,于是以后的本草著作大都认为夏枯草的性味是“苦辛寒”,只有《本经逢原》改为“苦辛温”;从《神农本草经》所载夏枯草主治“瘰疬”“脚肿湿痹”等病症,并具有破癥散结的功能来看,“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此外,《本草新编》也说:“夏枯草,味苦,气温。曰寒者,误。”夏枯草药性究竟属寒还是属温呢?
, http://www.100md.com
夏枯草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对气温的适应性差异很大,地上部分不耐寒冻,一遇低温霜冻就会枯黄倒苗,而地下宿根却能耐低温,在温带地区可以安全越冬。在夏枯草生长期间,需要较强的光照强度,需栽培在向阳的地方,栽培在阳坡的夏枯草,生长的粗壮、浓绿;栽培在阴坡的夏枯草,生长的纤细且叶片呈淡绿色,质薄。尤其是夏季开花期,充足的阳光对夏枯草花蕾的形成效果极为显著,果穗产量提高很多。从这些生长习性来看,夏枯草应该是“性寒”。
夏枯草另一特性是冬至一阳生的时候,开始萌芽;夏至一阴生的时候,而已枯死。也说明夏枯草是“性寒”的。对此,古人有着诸多的论述。《本草衍义补遗》说:“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也。”《本草思辨录》也说:“夏枯草生于一阳始生之时,当为阴退阳进、阴中透阳之物。迨交夏至,阴进而上,则阳退而下,此草透阳之生意亦即至此而尽,恶得不枯?”夏枯草开花时节在三四月,正是“厥阴风木主令”的时候,所以入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
, 百拇医药
辛能散结,苦能降泄,寒能清热,入肝、胆经,所以具有清肝火、散郁结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说:“夏枯草,味苦、辛,寒。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徵散瘿结气,脚肿湿痹。”《神农本草经疏》解释说:“夏枯草得金水之气,故其味苦、辛,而性寒无毒。为治瘰疬、鼠瘘之要药。入足厥阴、少阳经。丹溪谓其补厥阴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结,苦寒能下泄降热,故治一切寒热,及消瘰疬鼠瘘,破癥散瘿结气。头疮皆由于热,脚肿湿痹无非湿热所成,热消结散湿去,则三证自除而身亦轻矣。”
夏枯草是治疗肝郁化火、痰热互结而致瘰疬的圣药,可配伍浙贝母、香附、白芍、柴胡、陈皮等药物。《得配本草》说:“解阴中郁结之热,通血脉凝滞之气。合香附、贝母,治头疮瘰疬;调茶清、香附、甘草,治目珠热痛。”若治疗瘿瘤,常与昆布、玄参等同用。治疗乳痈,则配伍蒲公英、瓜蒌、拳参等同用。
肝开窍于目,夏枯草苦寒能清肝养血而明目,也能平肝潜阳而治疗头眩。凡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羞明流泪等。常配伍决明子、菊花、青葙子、黄芩、密蒙花等同用,以苦泄肝火,清热明目。若属肝阴不足,血不养目,致目珠夜痛,视物昏花等,则配伍当归、白芍、枸杞子、桑椹子、生地黄等,以滋阴补血,养肝明目。若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目眩、耳鸣等,可配伍石决明、钩藤、野菊花、刺蒺藜、黄芩、天麻等,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与夏至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开始发生变更的时候。“冬至后发生,夏至时枯瘁”(《本草蒙筌》)的夏枯草,同半夏一样,具有宣通阴阳的功效。《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说:“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配半夏,一降一散,寒温并用,清热化痰,适用于肝气郁结,久而痰热互结之失眠、瘰疬、瘿瘤等病症。(张效霞), http://www.100md.com(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研究动态 >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