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华东六省一市医改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中)
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坚持中西并重,推进县中医医院共同体建设
安徽于2015年率先启动县域医共体试点,探索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建立县域分级诊疗秩序。在制度设计中,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多元格局,通过县乡村三级纵向的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县中医院和县综合医院横向的错位竞争,倒逼医院提升能力、改善服务、控制费用。截至2018年底,54家县中医院牵头组建的县域医共体,覆盖全省76%的县域和1907.6万人口,总体运行良好,初步实现了“两升两降”(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提升,县中医院住院外转率下降、患者费用负担下降)的改革目标。
主要做法
安徽省县域医共体的基本框架是:在县域内由县级医院分别牵头,联合乡镇、村医疗机构组建2个以上紧密型医共体,统筹县域内基本医保资金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考核拨付,医共体内分工协作、利益共享,医共体之间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为县域群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连续、协同的健康管理。
巩固县域中医药服务网络
一是组织形式上,由县中医院牵头,联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建紧密型联合体,内部实行服务规范、资源调配、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药品耗材采购、内部用药范围、后勤服务管理等“七统一”,协同向辖区内居民提供预防、诊治、康复等服务。二是协作内涵上,县级医院根据医共体内中心卫生院收治能力的短板,结合医院专科优势,分别采取选拔技术骨干下派到中心卫生院担任业务领导职务;组成技术帮扶团队与中心卫生院开设联合病房、共建特色专科;县级医院科室领办乡镇卫生院对应的科室;在中心卫生院设立医共体牵头医院专家工作室等4种模式提供针对性帮扶,同时明确增量收入合理分成的利益共享机制。三是能力建设上,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抓手,指导县中医院在加强现有专科专病建设,突出特色优势、提升服务能力;针对县域内外转率较高、中医药治疗效果确切的病种完善学科、充实人才,在降低医共体外转率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力。四是注重可及性,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4项重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卫生计生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加以推进;同时通过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中医馆建设等重点工作,夯实县域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构建体现中医药特点的县域分级诊疗秩序。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门诊、转诊和下转病人康复服务为主,开展慢病管理和其他公共卫生工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2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