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出路
编号:13467081
对中医发展之路的三点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51期
     现今各个医学院校在实行“一师多徒”的同时,更要做到“一徒多师”,即作为学生,不能仅局限于一位老师的经验,要开拓眼界,多学多看。

    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对中医而言,学习西医同样重要。具体落实到临床,便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即辨西医的病名,同时按照中医的理论、思维来治疗,辨证论治。

    当今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广阔,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想要走出去,走向全世界,思其举措,一在人才培养,二在临床疗效,三是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断进步。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郑板桥曾有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不仅需要“新竹”,更需要“老干”,因此,走好这条道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继承是手段,发扬是目的。这是历史和时代的需要,更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需要。
, 百拇医药
    从一师多徒到一徒多师

    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便是打好基本功,多背经典,勤学苦练,同时不能忽视临床跟师学习。

    现今各个医学院校多为“一师多徒”的培养模式,在实行“一师多徒”的同时,更要做到“一徒多师”,即作为学生,不能仅局限于一位老师的经验,要开拓眼界,多学多看。例如,叶天士在求学过程中,听说凡是有比他高明的老师,都要不远千里前往求教,态度十分恭敬谦虚,他一生先后拜了17位老师,其医书与成就远超所有老师。因此,在学习一位老师本领的同时,还需要广泛看书,跟随其他名师,勤学勤思,方能不囿于一家之言,不断成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

    作为老师,要真心地将自己的经验全部教授给学生,不能藏私,并且要重视学生的医德培养。传承,不仅仅指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大医之精神”。
, 百拇医药
    “大医之精神”就是要学生在临床中想病人之所想,将病人当作亲人。在科研上,要实事求是,拒绝学术不端等行为,要让学生深刻领悟,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利国利民,医学研究,应该是造福社会之举措,不能为一己之私,谋私利。

    《黄帝内经》中有言:“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古时选择传承医道的弟子,最先观察的就是其人之道德品格。杨泉曾在《物理论》提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因此,不论发展到什么时代,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都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医生手中掌握着病人的性命,不可轻忽。

    中医药发展关键在临床疗效

    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临床疗效。中医是实践的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研究员曾言“我们不能只是关注理论,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现象和指导实践,但后者更具价值……贡献,唯有贡献,才能定义我们的明天。”
, 百拇医药
    作为一名医生以及即将成为医生的医学生,关注的重点应该在如何解决病人的痛苦上面。同样,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切理论研究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更好的临床疗效,而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科研而科研,如此工作,更多只是徒劳。

    内化中医思维并借鉴西医

    当前,加强中医理论思维、临床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中医业界共识,认知模式决定思维方式,诊疗模式决定了临床思维与治疗方式的选择,没有符合中医学基本理念诊疗模式的临床指导,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中医临床思维。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的新范式。

    笔者的从医之路,就始于传统中医,后又系统学习了西医,《黄帝内经》载:“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径”与“舟”就是医学本身,中医与西医都是载体,二者结合才能走的更远。

    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对中医而言,西医的学习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西医理论中的基础知识,需要学会用西医的现代手段辨别疾病。随着科技日益创新,很多在张仲景时代无法治疗的疾病在今天都可以解决,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接受最新的科技手段,接受最新的理论概念,并用中医思维消化它们、运用它们、发展它们。
, 百拇医药
    具体落实到临床,便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即辨西医的病名,同时按照中医的理论、思维来治疗,辨证论治。笔者年轻时为人看病,写诊断全用中医病名,然而有些中医病名生僻字较多,病人也难以理解,不如西医的病名规范化,令人一目了然。因此,在临床上为病人解决痛苦时,首先要内化中医的思维,再借鉴西医先进、方便的手段。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进行过中西结合的尝试。中医发展到今天,在政府大力提倡的环境下,更应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谋求自身的进步。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中医药想要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推陈出新——更有疗效的治法、更便利的药材、更易接受的思想,更加高明的医生……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中医药一直都在传承发展、自我“扬弃”。仲景之伤寒的滥觞,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温病理论的创新等等,无一不是推古求新,谋求为同时代的人解决病痛。直至今天依然如此,祝谌予教授临床用药敢于创新,常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将某些确有药理实验依据的方药应用于临床实践,创立名方“过敏煎”;吴以岭教授等人有感于前清名医叶天士“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之慨叹,结合多年来关于络脉与络病的理论思考、临床实践,开创了论述络病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先河。

    历史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将如此,中医药将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趋于完善,将在其他思想的冲击下兼容并包,走出自己独特的医学之路,走出“中国特色”。(费开扬), 百拇医药(首都国医名师 费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