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165
王鸿士“伏邪温病”说论治肝病 ——纪念王鸿士诞辰100周年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52期
     王鸿士根据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借鉴历代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运用三焦、卫气营血、脏腑辨证形成了丰富的治疗方法。

    王鸿士执简驭繁,在治疗急慢性肝病上形成了察传变、祛伏邪、固阳气、护阴精、调阴阳的独特治法,祛伏邪为治标之策,而固阳气、护阴精为治本之方。

    王鸿士(1919—1985),祖籍河北省武清人。幼承家学,1940年就学于北平国医学院,师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1944年,拜前清宫御医瞿文楼为师,得其真传。1952年,创办并主持石景山衙门口联合诊所。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曾任北京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

    王鸿士一生治学严谨、勤奋刻苦,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大家。其业精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多科疑难杂症,尤擅以辨病辨证之法论治肝、胆、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王鸿士勤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旨,吸收当代温病学研究成果,博采历代医家之长,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伏邪温病理论。

    发经典之隐,参温病之法,创察传变、祛伏邪、固阳气、护阴精、调阴阳的独特理论体系

    王鸿士根据肝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病的发病特点,认为急慢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阴精、阳气、伏邪三者密切相关,疾病发生的过程就是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肝炎亦是温病

    王鸿士认为人体的正气主要包括阳气和阴精。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又言:“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王鸿士在强调阳气在人体正气中重要性的同时,也不忽视阴精的作用。他认为阳生于阴,由静而动,阳卫外为阴之固。在肝病的发生和治疗中尤其强调“阴精”的作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由于阴精固藏,温邪不得留恋,因此春不病温。若“风客淫气”侵犯机体,就会导致阴精消亡,此乃“邪伤肝”。《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根据急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王鸿士认为肝炎亦是温病的一种,是由于冬伤于寒,阴精不足,阳气失其位,邪气留连,而成为“伏邪”,至于春,少阳胆气升发,阴精愈显不足,“伏邪”外散,正邪相争,而发为温病,此即肝炎发作期。

    治肝当求阳明和太阴

    阳气上升、阴精下降以及二者之间的和合在肝病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王鸿士认为脾胃是和合二者的关键。《内经》云:“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要略》亦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王鸿士发明经旨,认为治肝当求阳明和太阴,调阴阳升降,即升脾阳和降胃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8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