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良:秉承马派各科特色 本于效用择善而从
他致力于岐黄之术,传承发挥孟河医派特色,持论醇和,记录医案本于效用,择善而从,他临证治疗范围极广,内,外,妇,幼,喉,牙,眼等各科均有造诣,屡起大恙沉疴,活人无数。他是民国江南名医——
他致力于岐黄之术,传承发挥孟河医派特色,持论醇和,记录医案本于效用,择善而从;他临证治疗范围极广,内、外、妇、幼、喉、牙、眼等各科均有造诣,屡起大恙沉疴,活人无数。他是民国江南名医——杨博良(1880—1952),大名尔厚,常州市武进县(今为武进区)横山桥镇西崦村人。他是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马氏医术全面继承者。父杨桂亭为清左宗棠手下大将,母亲旗人,为清宗室之女。杨博良自幼聪颖过人,熟读四书五经,经史功底深厚。他目睹了清廷朝纲不振,戊戌变法失败,科举渐废,深感仕途艰险,遂绝意功名,恪守庭训,“不为良相,当为良医”,锐志学医。时孟河名医马培之尚在,杨博良欲拜其为师,马老辞曰年迈体衰,恐难善教,推荐得意门生无锡宫廷御医邓星伯。杨博良遂拜邓星伯为师,并手录邓星伯整理马培之的《务存精要》和《外科集腋》。
杨博良出师后于常州茅司徒巷悬壶,先以外科闻名,渐于内、妇、幼等各科,治疗范围极广。民国时期曾去沪上设诊,蜚声海内。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淞沪抗战,因战火燃沪,杨博良遂隐归故里,于常州茅司徒巷开设博厚堂悬壶。常州城上至达官显贵,下逮走卒贩夫,远至宁沪皖浙,近及常郡四衢,应诊者日不暇给。他无论贵贱妇幼,皆普同一等,倾力救治。1937年9月日军占领常州后,要求杨博良提供医疗服务。杨博良不肯屈从,随即带领全家避难于苏北东台,博厚堂诊所和住宅被日军全部烧毁。一年余后迁回故里横山桥西崦村,埋名乡间,诊务仍然繁忙,时有“山北承槐卿,山南杨博良”之称谓。
杨博良晚年失明,凭脉理治病,竟能明察无误,直至临终前仍在诊病,为患者按脉时辞世。他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岐黄,刀圭济世,任医道青囊之术,慈惠苍生。杨博良为传承孟河医派,不秘青囊,金针度人,以奖掖后学为乐,故桃李遍天下。据现存资料,杨博良有姓名可考的学生有张效良、谢绍安、许伯义、颜正华(首届国医大师)、张元凯、周少伯(张元凯和周少伯是《孟河四家医集》主要编撰者)等23人,均为各地名医。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江苏丹阳人,是其出类拔萃的弟子。据他回忆,杨氏家宅宽阔,大门悬一匾,题曰“功同扁鹊”,意指妙手回春如神医扁鹊。大厅悬匾“广被太和”,此语出自清代吴金寿《三家医案合刻》,借指他的崇高医德感天动地、泽被天下。
学术特色
杨博良尊师之教,熟谙经典,蓄采众长,别具慧眼。他治外感内伤效法《务存精要》《马征君医案》;治疡科宗《外科集腋》《青囊秘传》;治妇科、幼科遵邓氏家传。杨博良业医顺天地中正之机,复万物平和之气,可谓得孟河正宗之神髓。
精通外科,所治范围广
杨博良喜读马培之评点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2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