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时时轻扬法
谈到“时时轻扬法”,首先想到《东垣试效方》中的普济消毒饮,其用法是: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普济消毒饮属“饮子”类方剂,此类方剂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服药特点是不计时候。其次是吴鞠通的银翘散,用法是,诸药共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服。据此得出,时时,即常常,每时每刻,服药间隔短;轻,即不宜久煎,一次服药剂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太浓;扬,即表解,表透。
笔者认为,“时时轻扬法”是张仲景首创,桂枝汤煎服法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即病重者,一个时辰服一次,一日可以服2~3剂,一剂服三次,一日服6~9次。难道这还不符合“时时”服药之特点?服药目的是祛散表邪,即“扬”邪外出。问题出在“轻”字上,药量重,煎煮时间长,似乎不符合“轻”之特点。然而,“轻”是与感受外邪的性质及轻重程度相对而言。温热邪气性疏善行,易凉解,易传变;寒邪凝滞留恋,不易变动。针对外感病传变,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讲到“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同样,针对表解,温邪容易,寒邪困难。譬如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就是“时时轻扬法”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能将米粮颠簸起来的最小力量,即称为“轻”,就小米和玉米而言,所用颠簸力量则完全不同,能说小米用力为“轻”,玉米用力为“重”吗?所以,桂枝汤相对于银翘散而言,药量重,煎煮时间长,也就不难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轻扬散寒。轻扬的作用结果,张仲景也描述的非常清楚,即微似有汗者益佳。大汗者,非轻扬也。对于麻黄汤,除了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属性,阴阳又有无限可划分性。同一事物,在某一场合为阳,在另一场合则为阴。同样,轻与重亦是相对而言,就桂枝汤与银翘散而言,桂枝汤用量较重。但桂枝汤用量与所感的风寒邪气相比,则为轻。所以,“时时轻扬法”不仅适用于风温表证,同样适用于风寒表证。(王金成), 百拇医药(王金成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
笔者认为,“时时轻扬法”是张仲景首创,桂枝汤煎服法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即病重者,一个时辰服一次,一日可以服2~3剂,一剂服三次,一日服6~9次。难道这还不符合“时时”服药之特点?服药目的是祛散表邪,即“扬”邪外出。问题出在“轻”字上,药量重,煎煮时间长,似乎不符合“轻”之特点。然而,“轻”是与感受外邪的性质及轻重程度相对而言。温热邪气性疏善行,易凉解,易传变;寒邪凝滞留恋,不易变动。针对外感病传变,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讲到“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同样,针对表解,温邪容易,寒邪困难。譬如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就是“时时轻扬法”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能将米粮颠簸起来的最小力量,即称为“轻”,就小米和玉米而言,所用颠簸力量则完全不同,能说小米用力为“轻”,玉米用力为“重”吗?所以,桂枝汤相对于银翘散而言,药量重,煎煮时间长,也就不难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轻扬散寒。轻扬的作用结果,张仲景也描述的非常清楚,即微似有汗者益佳。大汗者,非轻扬也。对于麻黄汤,除了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属性,阴阳又有无限可划分性。同一事物,在某一场合为阳,在另一场合则为阴。同样,轻与重亦是相对而言,就桂枝汤与银翘散而言,桂枝汤用量较重。但桂枝汤用量与所感的风寒邪气相比,则为轻。所以,“时时轻扬法”不仅适用于风温表证,同样适用于风寒表证。(王金成), 百拇医药(王金成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