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性虚劳证治
虚劳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作虚、劳、劳伤、劳损、虚怯、虚损等,属于虚证范畴。虚劳由先天禀赋薄弱、后天饮食起居失调、劳倦过度、情志失调、大病久病、失治误治所致,其中由七情五志所致的虚劳,相当于现代医学之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疲劳、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及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症,同郁证性疲劳一样(见本版 2019 年2月27日《郁证性疲劳的辨治》)属于郁证。只有明了郁证性虚劳的病因病机,才能理解此证在治疗时并非一味使用补益药,还需要疏肝解郁,并配合一定的非药物疗法。
从脱营、失精看郁证性虚劳
脱营、失精是古病名,始载于《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其临床特点为营卫虚弱、精气不足,症见神疲乏力。此病非外邪所中而得,多伴有人生际遇导致情志不畅。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源流》阐述:“脱营失精,失志病也……血为忧煎,气随悲灭,故外耗于卫,内夺于荣也。盖人如愤恨必伤肝,思虑必伤脾,悲哀必伤肺。若后贫后贱之人,忧愁思虑,愤恨悲哀,无一不有,故内伤脏腑,伤则各经火动,并伤元气,日渐日深,病发则饮食无味,神倦肌瘦也。”忧愁、思虑、愤恨、悲哀多种情绪内伤脏腑,耗卫夺荣,气虚精减,终致神倦肌瘦。
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虚劳门》直指脱营失精可沦为虚劳:“脱荣失精,非病关格,即病虚劳。”说得再确切一点,脱营失精貌似虚劳,实为郁证。所以许多良医也难明其中原委,故《素问·疏五过论》告诫医生曰:“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医门法律》更是直白说明:“宜以渐治其气之结,血之凝,乃至流动充满,成功计日可也。医不知此,用补用清,总不合法。”所言皆强调治疗脱荣失精不可只知补益,此处调畅气血即有从郁论治之意。
从脱营失精推而广之,但凡七情六欲感伤于心,虽童男室女也可得郁证性虚劳。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世有室女、童男,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此一种于劳中最难治。盖病起于五脏之中,无有已期,药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接,如此则可得九死一生”。清代顾靖远《顾松园医镜·虚劳》指出除童子室女外,鳏寡僧尼也易因情志不遂而病虚劳,曰:“虚劳之因,因于酒色者最多,其因于忧愁思虑,抑郁多怒者,复亦不少。所以童子、室女不生欢笑,及鳏寡僧尼易犯此病者,谓非针药之可治,必须消遣情怀,随遇皆安,然后疗治,庶能愈病。”此处治疗策略为“改易心志”“消遣情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