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其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
脾胃病患者中有七成以上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焦虑、神经质等精神症状。气机内郁则痰湿内聚,欲解郁必先化痰湿,欲开郁必赖通阳,此《内经》所谓“阳化气”。
《内经》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说,故治疗焦虑型脾胃病,王庆其主张“清火消虑法”。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理、精神应激越发突出,疾病谱变化迅速,心身问题成为临床各科面临的热点,该趋势在脾胃病中表现尤为显著。古代有“郁病多在中焦”之说,王庆其认为“胃肠是情绪变化的晴雨表”。现代医学把社会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称为“心因性消化病”或“心身消化病”。王庆其,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从中医角度解读“心身消化病”,是指由长期的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各类脾胃病症,或者由于脾胃病久治不愈,从而引发一系列精神症状者,可以命之曰“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现介绍其对该病的辨识经验。
心理社会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
《内经》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提示忧恐悲喜怒失调,超过常度,可以引发“大病”。《内经》还有“思虑伤脾”之说。临床实践证明,长期过度的精神紧张和劳累均可使迷走神经放射性亢进,造成胃酸分泌增加、胃肠道运动增强、交感神经兴奋、胃黏膜血管收缩,促进胃肠病的发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也可以通过降低胃肠道黏膜屏障作用以及干扰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等途径,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精神因素通过“脑—肠轴”调控通路,与胃肠道的功能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临床表现为精神心理障碍和胃肠道症状合并存在的现象。张景岳阳称之为“因郁致病”。
王庆其认为,脾胃病患者中有七成以上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焦虑、神经质等精神症状。有报道认为,生活事件和生活改变是胃及十二指肠溃汤发生和复发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因焦虑、忧伤、怨恨、紧张等持续而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本病发生和病情加重者屡有所见。有人甚至提出“溃疡由脑造成”之说,应激反应被认为是胃黏膜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间平衡崩溃的原因。
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炎症性肠病、肠激惹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症状多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可导致患者长期处于消极的情感之中,容易引起精神状态改变,产生心理障碍。《景岳全书·郁证》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致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致病也。”
此外,人格特征对脾胃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影响其对社会心理因素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4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