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拔罐疗法
编号:13399098
中医拔罐疗法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28日 医药卫生报
     □康晓利

    拔罐疗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让拔罐的罐体里面处于真空或者接近真空状态,然后将这种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的罐体贴在人的皮肤处(通常是某些穴位),此时罐体会产生较大负压,在皮肤表面产生较强吸力。这种吸力会将人体内部一些毒素吸出,从而达到治病的作用。

    浅吸闪罐法:使罐体吸附在治疗部位上(罐体内吸入皮肤肌肉较浅),立即提拉罐体使之脱落,致皮肤潮红,以每个部位10~30次为度。通过对某一部位进行吸紧、牵拉、放松的物理刺激,让局部经络气血充盈、输布、再充盈,使局部经络气血运行状态得以调整、营卫状况得以改善。该疗法多用于风寒束表,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

    深吸闪罐法:又称响罐法,操作方法类似浅吸闪罐法,不同的是罐体内吸附皮肤肌肉较深,故提拉脱落时会发出响声。治疗时,需要在闪罐部位先涂抹拔罐润肤剂。该疗法功效原理基本与浅吸闪罐法相同,多用于病变较深且较局限的病证。
, 百拇医药
    留罐法也叫坐罐法,指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处,且留置一段时间(10~30分钟)的一种拔罐疗法。

    单罐法:治疗时单独使用一个罐体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单一或局限的病证。比如心律不齐、心慌,可选内关穴;大便不正常,可选天枢穴;头痛,可选太阳穴;落枕,可选肩井穴;胃痛,可选中脘穴等。

    多罐法:治疗时多个罐体同时并用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的病证。

    多罐法可分为排罐法、密排法、疏排法、散罐法等。

    排罐法:将多个罐体吸附于某条经络或特定部位上的一种疗法。拔罐时应遵循由上而下的顺序原则,先拔上面部位,后拔下面部位。比如坐骨神经痛可应用足少阳胆经之环跳穴、风市穴、阳陵泉穴、悬钟穴,和应用足太阳膀胱经之秩边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对肥胖患者可在背部夹脊穴从上至下进行拔罐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密排法:多个罐体紧密排在某一部位,罐体与罐体间隔不可太近,否则会出现罐体间相互牵拉,从而导致疼痛和皮肤损伤。该疗法多用于病变局限、症状明显、体质较好的患者。

    疏排法:罐体与罐体之间相对疏远,间隔5~7厘米。该疗法多用于病变广泛、症状较多,且主要症状不明显、体质较差的患者。

    散罐法:罐体与罐体之间相隔较远。该疗法多用于全身病证较多的患者。比如心律失常的患者,可选膻中穴、内关穴、心俞穴等;肩周炎患者,可选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条口穴等。

    发疱罐法:指拔罐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现象的一种疗法。要想吸附部位出现水疱,可通过增加罐体内负压,或延长吸附时间来实现。水湿、酒湿之邪盛,感冒等,拔罐10分钟左右,亦可起水疱。水疱散在表皮,无痛苦,。该疗法除治疗作用外,还对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有提高正气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该疗法起罐后,皮肤上出现的水疱一般不必挑破,一两天后可自行吸收消失;如果水疱需要挑破或已经破溃,用甲紫溶液涂抹即可。疤痕体质者禁用该疗法。在临床应用上,对哮喘、心下痞硬患者可选膻中穴、巨阙穴进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提按罐法:用手提起吸附肌表的罐体,随即按下复原,力量逐渐加大,以罐体不脱离肌表为度,如此反复二三十次。此法使罐体内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增加拔罐功效,刺激相应经络穴位和脏腑气血,促进气血运行,振奋五脏六腑。此法常用于腹部,对胃脘不适、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泄泻、痛经等有较好疗效。

    摇罐法:用手握着吸附肌表的罐体,均匀、有节奏地上下、左右或前后摇动,以一个部位二三十次为宜。此法通过对局部的反复牵拉,可增加刺激,增强疗效。操作时,医者要做到手腕放松,力量柔和,动作协调、均匀,忌动作快和生硬,以患者自感放松、舒适、能耐受为度。

    转罐法:用手握着罐体,慢慢地使罐体向左水平旋转90度~180度,然后再向右水平旋转90度~180度,每一个左右转动为一次,反复一二十次。转罐法扭力较大,可造成较大牵拉,比摇罐法刺激强烈,可放松局部肌肉组织,促进气血流动,增强治疗效果。操作时应在治疗处涂抹拔罐润肤剂,手法要轻柔,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该疗法多用于软组织损伤,比如腰肌劳损等深部无菌性炎症导致的局部疼痛。
, http://www.100md.com
    走罐法:在罐体吸附肌肤后,用手握着罐体在皮肤上进行移动(前进方向罐体口稍提起,后部边缘着力肌肤,速度可快可慢,视病情、部位和治疗需要进行上下、左右移动),以皮肤出现红、紫、黑色斑点为度的治疗手法。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积都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操作前应在待走罐的部位涂抹拔罐润肤剂,否则容易出现皮肤损伤和疼痛。通常背部走罐时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向来回移动;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均可)。该疗法对经络不畅、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证,可广泛应用,且效果佳。

    常用走罐法有以下3种:

    一、浅吸快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3~5毫米,移动速度为每秒30~50厘米,以皮肤微红为度。适用于年迈体虚者、儿童和病情表浅者。

    二、深吸快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5~8毫米,移动速度为每秒15~30厘米,以皮肤表面红紫色为度。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等,使用部位常以膀胱经背俞穴为主。

    三、深吸慢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8~12毫米,移动速度为每秒3~5厘米,以皮肤表面紫黑色为度。适用于久寒痼冷,经络气血阻滞日久,筋脉肌肉失养等。

    真空拔罐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也非常不错,常用的有刮痧拔罐法、针刺拔罐法、按摩拔罐法、药物拔罐法、艾灸拔罐法等。

    (作者供职于巩义市人民医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