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婴幼儿保健
编号:13399099
应用健脾渗湿法治婴幼儿肠炎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28日 医药卫生报
     □胡本先

    患儿李某,女,1岁3个月,体重10.2千克,因发热、腹泻3天就诊。3天前,患儿出现发热,每天腹泻10多次,大便带黏液,无脓血便。

    患儿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11×1012/升,中性粒细胞82%,大便常规检验结果提示脓细胞++,被诊断为肠炎。医生给予庆大霉素、水溶性维生素静脉滴注,口服泻痢停、阿莫西林胶囊。患儿高热因曾用过地塞米松(2毫克1次),治疗3天后热退,腹泻次数逐渐减少,4天后腹泻加重,每天8~10次,泻下黄色稀便,每次量少、有黏液,无脓血便,便时啼哭,口渴喜饮,纳差,无恶心呕吐,小便量少,色黄,精神不振,囟门、眼眶无凹陷,舌红、苔黄,大便常规检验结果连续2次提示镜下检验到脓细胞。

    患儿家长带孩子转至中医门诊治疗。笔者接诊后,辨证为泄泻,脾虚湿盛夹热,给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补中气。

    方药:党参6克,白术6克,薏苡仁5克,砂仁3克,桔梗5克,茯苓5克,山药6克,黄连1.5克,车前子5克(包煎),藿香3克,厚朴3克,焦山楂2克,水煎至50~60毫升,分三四次喂服,每天1剂。服用3剂后,患儿腹泻减轻;服用5剂后,症状消失,连续3次大便常规检验结果未见脓细胞。

    随访时,患儿饮食如常,精神好,活泼,生长发育良好。

    按:医学认为,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可多达500种,菌群和宿主之间保持生态平衡,对稳定肠道的正常功能和有效防止外源性微生物的侵袭,至关重要。当因某种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时,则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对抗菌药物敏感的菌群被大量杀灭或抑制,而非敏感菌群则失去制约,大量繁殖。特别是人工喂养的婴幼儿、早产婴幼儿、低体重婴幼儿更易因受凉、出牙、更换食物及滥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严重影响机体免疫力,从而导致肠道微生物紊乱,肠黏膜完整性受到破坏,生物屏障功能低下,使耐药的有害菌和霉菌成为优势菌,且大量繁殖。

    该病例为联合大量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所致婴幼儿肠炎的典型病例。患儿因肠炎高热、腹泻,西医以二联广谱抗生素治疗3天,激素治疗1次,发热退,腹泻减少,4天后大便检验被查出霉菌。结合四诊考虑本虚标实,辨证为泄泻,脾虚为本,湿盛夹热为标,治疗时给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药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散加减,恢复脾气运化的功能。

    其中,党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山药、薏苡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厚朴顺气消胀;焦山楂消食导滞;车前子利小便而实大便。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岚皋县中医医院),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