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碰撞出绚丽火花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教研室: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于1959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临床中药教研室建设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最早可追溯到当时成立的本草教研室,凌一揆、雷载权、张廷模、李祖伦等教授都为课程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的教研室师资队伍雄厚,拥有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建,第六批四川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杨敏,硕士以上学历者100%,博士62%,教授38%,副教授31%,讲师31%,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已发展为一支学历知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教学队伍,在课程负责人王建教授的带领下,沿着老一辈中药人开创的教育事业接续发展。
历史光荣积淀丰厚 接续奋斗稳步前行
建校初期,凌一揆、雷载权教授等亲自率领、参与中药学教材建设,编写了油印、铅印的中药学讲义,1960年开创性地编写并出版了全国统编《中药学讲义》第1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奠定了中药学教材的模式。其后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2-5版及6版规划教材《中药学》教材均由凌一揆、雷载权负责主编。20世纪末,随着学科的分化和专业计划的调整,为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全国知名专家张廷模教授牵头主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并承担《中药学》7 版规划教材的副主编、21 世纪统编教材《中药学》的副主编。
, http://www.100md.com
为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王建主编了全国普通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药学概论》(5-8版,其中第7版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卫生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1-2版)以及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近3年,教研室主编或参与编写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共5部,继续教育类教材及教辅共11部,在全国中药学界拥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
规范建设巩固基础 加强改革培育新人
为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如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内容讨论、多媒体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修订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计划、教材建设、新观点新理念讨论等,使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活跃和自由的氛围之中。
教研室已建立起中药学、中医药概论试题库,中药学试题库完成建设题4029道,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启用,目前全面投入上机考试,使用达3600余人次。中医药概论试题库完成建设共计2163道题,使用达3500余人次。
, 百拇医药
教研室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老教师做好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坚持听课制、教学督导制,开展教学观摩、集体备课,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2016-2019年,教研室多名教师在全国、全校的教学比赛中获得奖10余项,如秦旭华获得2016年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蒋淼获得同赛事第三届二等奖。近三年教研室获得的校级以上研究项目34项,发表论文65篇。
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教研室鼓励年轻老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现有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2年后45岁以下教师将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为传统课程 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传统课程与新兴慕课(MOOC)之间,似乎隔着一条很深的鸿沟。如何将宝贵的传统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中医药的教育传播到国内、世界的各个角落,一直深深地困扰着中医药教育者。“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一定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建设中药学慕课,成为中药学课程负责人王建的责任和情怀。
, 百拇医药
经过与临床中药系老师、学校教务处领导、慕课技术专家多次沟通,中药学慕课团队终于在她的带领下建立起来。她结合课堂讲授《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论》时采用的启发式、问题式及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亲自和本科同学交流、调研,明确了中药学慕课讲授的关键核心因素——代表性、简略性、生动性,构建“药-效-证-性-用”的整合教学模式。视频分总论和各论,共21单元,总论介绍概念与中药基本理论4个单元,各论重点视频介绍34种临床常用代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习理解和记忆,还增补了120余种临床常用中药的重点知识和PPT。慕课采用图表对应,动静结合,以案例为导向,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中医思辨能力,广泛传播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知识。
《中药学》是厚厚的一本书,涵盖300多味中药知识。为了保证录制水平,慕课团队商定将讲授的中药精简到100余种,其中王建亲自录制总论部分。王建与团队成员一道,从制作宣传片脚本、撰写每章节药物的录制方案,到慕课正式上线运行,再到作业布置、答疑解惑、沟通互动等,最终打造出同行中授课人数最多、学生反响好、教学质量突出的中药学慕课。
, 百拇医药
该课程被确定为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10月、2019年3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运行4次(共5次),目前选课学员大约5万余人。据统计,选课学员既有全国高校在校中医药学专业及非医药类学生,又有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受众面广。课程面向全球开放,受到来自国内与国外社会人士的高度赞扬,课程评价375条,好评率96%,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传帮带”守护成长
老一辈中药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一直是年青一代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他们奉献青春、追求卓越。
“我的老师张廷模教授是个‘最强大脑’。”闵志强说。张廷模记忆超群,被同行目为“活字典”,70多岁还给外孙辅导奥数。他温文尔雅,指导学生话不算多,但总能抓住要点,而且非常实用。闵志强记得2012年自己刚进成都中医药大学工作,请教张廷模应该怎么讲课,需要看些什么书。张廷模直接给一本他的讲稿,说先让照着讲,直到今天,闵志强仍然不断学习并有感悟。闵志强回忆,最让他佩服的是老师豁达的心态。2013年初,为了撰写自然基金标书,他几次晚上到张廷模家请教,每次打扰很长时间,但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并给出很专业的建议。后来知道老师当时正在接受放疗时非常抱歉,结果老师一笑了之。师母在旁边告诉他这不算什么,说有次治疗结束后,还穿着尿不湿去讲课。闵志强感叹:“一个学者,一个长辈,有师如此,何其幸哉!”
邹文俊是我国中药国际化研究的第一批专家,她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瞿礼萍。瞿礼萍回忆:2012年,我很幸运录取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成为邹文俊老师的学生,她最常对我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在她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下,我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立足中药国际化和欧盟注册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1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进一步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成长为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她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让人备感温暖,更激发了我们对中医药领域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争取更大进步。(肖璇), 百拇医药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于1959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临床中药教研室建设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最早可追溯到当时成立的本草教研室,凌一揆、雷载权、张廷模、李祖伦等教授都为课程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的教研室师资队伍雄厚,拥有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建,第六批四川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杨敏,硕士以上学历者100%,博士62%,教授38%,副教授31%,讲师31%,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已发展为一支学历知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教学队伍,在课程负责人王建教授的带领下,沿着老一辈中药人开创的教育事业接续发展。
历史光荣积淀丰厚 接续奋斗稳步前行
建校初期,凌一揆、雷载权教授等亲自率领、参与中药学教材建设,编写了油印、铅印的中药学讲义,1960年开创性地编写并出版了全国统编《中药学讲义》第1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奠定了中药学教材的模式。其后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2-5版及6版规划教材《中药学》教材均由凌一揆、雷载权负责主编。20世纪末,随着学科的分化和专业计划的调整,为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全国知名专家张廷模教授牵头主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并承担《中药学》7 版规划教材的副主编、21 世纪统编教材《中药学》的副主编。
, http://www.100md.com
为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王建主编了全国普通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药学概论》(5-8版,其中第7版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卫生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1-2版)以及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近3年,教研室主编或参与编写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共5部,继续教育类教材及教辅共11部,在全国中药学界拥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
规范建设巩固基础 加强改革培育新人
为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如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内容讨论、多媒体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修订教学大纲、人才培养计划、教材建设、新观点新理念讨论等,使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活跃和自由的氛围之中。
教研室已建立起中药学、中医药概论试题库,中药学试题库完成建设题4029道,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启用,目前全面投入上机考试,使用达3600余人次。中医药概论试题库完成建设共计2163道题,使用达3500余人次。
, 百拇医药
教研室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老教师做好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坚持听课制、教学督导制,开展教学观摩、集体备课,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2016-2019年,教研室多名教师在全国、全校的教学比赛中获得奖10余项,如秦旭华获得2016年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蒋淼获得同赛事第三届二等奖。近三年教研室获得的校级以上研究项目34项,发表论文65篇。
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教研室鼓励年轻老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现有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2年后45岁以下教师将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为传统课程 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传统课程与新兴慕课(MOOC)之间,似乎隔着一条很深的鸿沟。如何将宝贵的传统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中医药的教育传播到国内、世界的各个角落,一直深深地困扰着中医药教育者。“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一定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建设中药学慕课,成为中药学课程负责人王建的责任和情怀。
, 百拇医药
经过与临床中药系老师、学校教务处领导、慕课技术专家多次沟通,中药学慕课团队终于在她的带领下建立起来。她结合课堂讲授《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论》时采用的启发式、问题式及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亲自和本科同学交流、调研,明确了中药学慕课讲授的关键核心因素——代表性、简略性、生动性,构建“药-效-证-性-用”的整合教学模式。视频分总论和各论,共21单元,总论介绍概念与中药基本理论4个单元,各论重点视频介绍34种临床常用代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习理解和记忆,还增补了120余种临床常用中药的重点知识和PPT。慕课采用图表对应,动静结合,以案例为导向,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中医思辨能力,广泛传播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知识。
《中药学》是厚厚的一本书,涵盖300多味中药知识。为了保证录制水平,慕课团队商定将讲授的中药精简到100余种,其中王建亲自录制总论部分。王建与团队成员一道,从制作宣传片脚本、撰写每章节药物的录制方案,到慕课正式上线运行,再到作业布置、答疑解惑、沟通互动等,最终打造出同行中授课人数最多、学生反响好、教学质量突出的中药学慕课。
, 百拇医药
该课程被确定为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10月、2019年3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运行4次(共5次),目前选课学员大约5万余人。据统计,选课学员既有全国高校在校中医药学专业及非医药类学生,又有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受众面广。课程面向全球开放,受到来自国内与国外社会人士的高度赞扬,课程评价375条,好评率96%,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传帮带”守护成长
老一辈中药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一直是年青一代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他们奉献青春、追求卓越。
“我的老师张廷模教授是个‘最强大脑’。”闵志强说。张廷模记忆超群,被同行目为“活字典”,70多岁还给外孙辅导奥数。他温文尔雅,指导学生话不算多,但总能抓住要点,而且非常实用。闵志强记得2012年自己刚进成都中医药大学工作,请教张廷模应该怎么讲课,需要看些什么书。张廷模直接给一本他的讲稿,说先让照着讲,直到今天,闵志强仍然不断学习并有感悟。闵志强回忆,最让他佩服的是老师豁达的心态。2013年初,为了撰写自然基金标书,他几次晚上到张廷模家请教,每次打扰很长时间,但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并给出很专业的建议。后来知道老师当时正在接受放疗时非常抱歉,结果老师一笑了之。师母在旁边告诉他这不算什么,说有次治疗结束后,还穿着尿不湿去讲课。闵志强感叹:“一个学者,一个长辈,有师如此,何其幸哉!”
邹文俊是我国中药国际化研究的第一批专家,她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瞿礼萍。瞿礼萍回忆:2012年,我很幸运录取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成为邹文俊老师的学生,她最常对我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在她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下,我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立足中药国际化和欧盟注册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1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进一步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成长为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她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让人备感温暖,更激发了我们对中医药领域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争取更大进步。(肖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