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病综合
编号:13351778
脾病补 胃病泻 胃气不降治以消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86期
脾气虚,脾阳虚,胃以降为顺则和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问:足太阴、足阳明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之经脉,为何其所生疾病有所不同?岐伯回答说:足太阴脾属阴经,足阳明胃是阳经。阳者,犹如天气,卫护于人身之外;阴者,就像地气,营养人身于内。所以阳气性刚而多实,阴气则柔顺易虚。张景岳认为:“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察医圣仲景之六经辨证,以太阴、厥阴、少阴多虚多寒;阳明、少阳、太阳多实多热,故临证之际,太阴脾之病多以补益为主,阳明胃疾则常从泻实是要。

    脾五行属土,位处中焦,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气和,则可“居中央,灌四旁”,即裨益诸脏,以气血、津液溉滋心肺肝肾及至四肢、九窍、百骸。若虚则生寒,足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等,故脾虚补养之法,实不可缓也。脾虚者,以脾气虚、脾阳虚以及胃气不降而论。

    脾气虚

    多为饮食失调,劳累过度及忧思、久病损伤所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8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