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说说最幸福的一刻
医师节,说说最幸福的一刻
被患者需要,被祖国需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灏珠
从医70年,我见证了心血管领域的成长,这是欣慰的幸福;看到了人们健康意识提高,这是满意的幸福;也收到无数患者的感激敬佩,这是充满成就感的幸福。如果说最幸福的一刻,那要数40多年前的那次临危受命了。
1975年4月22日下午,我接到紧急通知,一位在江苏省无锡市访问的外宾突患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抢救。这位外宾是中美建交后美国科学院派出的第一批访华医学代表团——血吸虫病学代表团的副团长保罗·巴茨博士。上级很重视,要求从上海抽调最好的专家前去救治,我担任医疗组组长,与上海中山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石美鑫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主任医师曹庆亨一起赶赴无锡市。到达后,我们迅速会诊,与无锡的医师们共同制订出治疗方案。但由于当时中美之间缺乏了解,美方对我们的医疗水平存在偏见,便提出要从美国派专家救治的要求。
, 百拇医药
我当时认为,外宾在中国停留期间患病,理应由中国医生抢救,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意味着维护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关系到尚在萌芽期的两国人民互信关系的建立。于是,在征询领导意见后,我婉言谢绝了美方要求,最后双方达成共识:由中国医疗组负责病人治疗,做重大措施决定时征询美国代表团意见。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较有效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只能根据临床经验对症下药,及时发现和治疗致命的并发症,一时忙乱疏忽或犹豫不决都会影响抢救大局。我们医疗组24小时轮班看护,帮巴茨闯过了最凶险的第一周。病情稳定后,我又陪他到疗养院继续治疗和休养。5月23日,巴茨病愈后返回美国,很快便恢复工作。1976年,美国《内科文献》刊发2篇文章,详细报道了此次救治过程,并对中国医疗组组织迅速、工作高效给予高度赞扬。
医生被患者需要是非常幸福的事,被祖国需要更是如此。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很多医生抱怨幸福感低,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倡导尊医重卫,为医生提供良好职业环境,包括《生命时报》在内的许多媒体也积极为医卫工作者鼓与呼,医患关系正逐步缓和。医生要做的是,继续创新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牢记“总是去安慰”,患者满意了,医生职业幸福感自然就提高了。就像《大医精诚》对医生提出的要求:第一是精,即有精湛医术;第二是诚,即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 百拇医药
“医生,我的病好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 林
当医生30年,我遇到过太多患者,也治愈过很多人。虽然没办法全部记得他们的名字,但只要说起某个病例,我多半能想起他们刚来时的样子和治疗后的样子。这些年,我工作一直很忙,出门诊从没正常下过班,但只要听到非亲非故的患者跑来说一句“医生,我的病好了”,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中国文化有尊医重道的传统,把医生称为“大夫”就是古代对贤者的尊称。我们感激于此,且非常明白自己的职责,竭尽所能帮助病人,探索医学未知。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得到患者的鼓励和认可,这便是医者的幸福。
医生确实比多数职业者辛苦一点,比如,别人6点下班,医生常常要九、十点才能走。他们出诊时没空吃饭、上厕所,平时很少有时间锻炼,时不时就要值大夜班,想正点睡觉基本不可能。这种超负荷工作,不仅影响医生健康和幸福感,还会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出差错风险。有调查显示,虽然一些医生怀着对职业的热爱仍保有幸福感,更多医生却出现倦怠感,甚至有种被燃烧殆尽的感觉,医生慢性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 http://www.100md.com
医生的压力一方面来自高强度的工作,还有来自患者的不理解及医学局限性。没有医生不想救死扶伤,但由于医学局限性,最终结果不一定很好。面对不确定,医生会顾虑,如果再加上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我建议,国家应对医疗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比如,多少人应配多少医生、每个医生应管理多少病人、每天工作量应该是多少等,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和推行制度建设,做好三级诊疗,为医生减负,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树立职业成就感、自豪感也是每位医生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而且我们要理性看待医生职业。医生只是富有仁心的普通人,而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他们会疲惫,也会有治不好的病。社会要给予医生更多鼓励、支持和理解,做到这些,甚至只是部分做到,也会是整个行业的幸事。▲
成功挽回一个生命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医师 王维斌
, http://www.100md.com
我的爷爷和姑姑都是中医,我选择医生职业,也算是继承“家业”。当外科医生近20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历尽千辛万苦挽回患者生命才是世界上最为幸福的事情。
最近,我救治了一位68岁的患者,印象很深。她在7个月前因急性腹痛、肠梗阻在当地一家医院做了急诊手术,术中发现肠系膜根部巨大肿块与肠系膜血管关系密切,同时伴有空肠穿孔、严重腹腔粘连,术中不慎引发其他副损伤,不仅原发肿块没能切除,还被迫加做了回肠造瘘。患者术后仍持续腹痛,无法经口进食,几乎是痛不欲生。
我心里明白,这种复杂疑难的危急重症,新换医生来做手术,风险很大,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让患者失望,甚至引起患者不满。但面对患者恳求,我还是决定主动承担这场手术。我邀请其他科室的医生共同会诊,一步步排除有没有肠道免疫性疾病、造瘘远端肠管是否通畅、是不是需要提前用激素药物等,后又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手术才将肿块连同穿孔的小肠完整切除,并将造口末端回肠还纳,彻底为患者解除了病痛。
这位患者出院后,特意给我们送了两面锦旗,还在网上发表一封感谢信。其实,我也很感激她和她的家人,正是因为他们的信任,我才有这样一次极具挑战的救治经历。这既是挑战疑难病例的成就感,也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释然感,更是成功挽回患者生命的幸福感。一些行业中,人们会因工作难度大而放弃继续工作,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面对病魔,绝对不能轻言放弃,一定要拼尽全力,誓死守护。
当医生确实很忙很累,但我一直铭记着导师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院士的谆谆教诲:“医生要学会从工作中寻找快乐。”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是永恒的协和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每一步都全力以赴,这就是医者的幸福。▲, http://www.100md.com(徐文婷 张芳 高嘉悦)
被患者需要,被祖国需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灏珠
从医70年,我见证了心血管领域的成长,这是欣慰的幸福;看到了人们健康意识提高,这是满意的幸福;也收到无数患者的感激敬佩,这是充满成就感的幸福。如果说最幸福的一刻,那要数40多年前的那次临危受命了。
1975年4月22日下午,我接到紧急通知,一位在江苏省无锡市访问的外宾突患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抢救。这位外宾是中美建交后美国科学院派出的第一批访华医学代表团——血吸虫病学代表团的副团长保罗·巴茨博士。上级很重视,要求从上海抽调最好的专家前去救治,我担任医疗组组长,与上海中山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石美鑫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主任医师曹庆亨一起赶赴无锡市。到达后,我们迅速会诊,与无锡的医师们共同制订出治疗方案。但由于当时中美之间缺乏了解,美方对我们的医疗水平存在偏见,便提出要从美国派专家救治的要求。
, 百拇医药
我当时认为,外宾在中国停留期间患病,理应由中国医生抢救,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意味着维护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关系到尚在萌芽期的两国人民互信关系的建立。于是,在征询领导意见后,我婉言谢绝了美方要求,最后双方达成共识:由中国医疗组负责病人治疗,做重大措施决定时征询美国代表团意见。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较有效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只能根据临床经验对症下药,及时发现和治疗致命的并发症,一时忙乱疏忽或犹豫不决都会影响抢救大局。我们医疗组24小时轮班看护,帮巴茨闯过了最凶险的第一周。病情稳定后,我又陪他到疗养院继续治疗和休养。5月23日,巴茨病愈后返回美国,很快便恢复工作。1976年,美国《内科文献》刊发2篇文章,详细报道了此次救治过程,并对中国医疗组组织迅速、工作高效给予高度赞扬。
医生被患者需要是非常幸福的事,被祖国需要更是如此。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很多医生抱怨幸福感低,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倡导尊医重卫,为医生提供良好职业环境,包括《生命时报》在内的许多媒体也积极为医卫工作者鼓与呼,医患关系正逐步缓和。医生要做的是,继续创新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牢记“总是去安慰”,患者满意了,医生职业幸福感自然就提高了。就像《大医精诚》对医生提出的要求:第一是精,即有精湛医术;第二是诚,即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 百拇医药
“医生,我的病好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 林
当医生30年,我遇到过太多患者,也治愈过很多人。虽然没办法全部记得他们的名字,但只要说起某个病例,我多半能想起他们刚来时的样子和治疗后的样子。这些年,我工作一直很忙,出门诊从没正常下过班,但只要听到非亲非故的患者跑来说一句“医生,我的病好了”,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中国文化有尊医重道的传统,把医生称为“大夫”就是古代对贤者的尊称。我们感激于此,且非常明白自己的职责,竭尽所能帮助病人,探索医学未知。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得到患者的鼓励和认可,这便是医者的幸福。
医生确实比多数职业者辛苦一点,比如,别人6点下班,医生常常要九、十点才能走。他们出诊时没空吃饭、上厕所,平时很少有时间锻炼,时不时就要值大夜班,想正点睡觉基本不可能。这种超负荷工作,不仅影响医生健康和幸福感,还会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出差错风险。有调查显示,虽然一些医生怀着对职业的热爱仍保有幸福感,更多医生却出现倦怠感,甚至有种被燃烧殆尽的感觉,医生慢性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 http://www.100md.com
医生的压力一方面来自高强度的工作,还有来自患者的不理解及医学局限性。没有医生不想救死扶伤,但由于医学局限性,最终结果不一定很好。面对不确定,医生会顾虑,如果再加上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我建议,国家应对医疗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比如,多少人应配多少医生、每个医生应管理多少病人、每天工作量应该是多少等,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和推行制度建设,做好三级诊疗,为医生减负,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树立职业成就感、自豪感也是每位医生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而且我们要理性看待医生职业。医生只是富有仁心的普通人,而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他们会疲惫,也会有治不好的病。社会要给予医生更多鼓励、支持和理解,做到这些,甚至只是部分做到,也会是整个行业的幸事。▲
成功挽回一个生命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医师 王维斌
, http://www.100md.com
我的爷爷和姑姑都是中医,我选择医生职业,也算是继承“家业”。当外科医生近20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历尽千辛万苦挽回患者生命才是世界上最为幸福的事情。
最近,我救治了一位68岁的患者,印象很深。她在7个月前因急性腹痛、肠梗阻在当地一家医院做了急诊手术,术中发现肠系膜根部巨大肿块与肠系膜血管关系密切,同时伴有空肠穿孔、严重腹腔粘连,术中不慎引发其他副损伤,不仅原发肿块没能切除,还被迫加做了回肠造瘘。患者术后仍持续腹痛,无法经口进食,几乎是痛不欲生。
我心里明白,这种复杂疑难的危急重症,新换医生来做手术,风险很大,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让患者失望,甚至引起患者不满。但面对患者恳求,我还是决定主动承担这场手术。我邀请其他科室的医生共同会诊,一步步排除有没有肠道免疫性疾病、造瘘远端肠管是否通畅、是不是需要提前用激素药物等,后又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手术才将肿块连同穿孔的小肠完整切除,并将造口末端回肠还纳,彻底为患者解除了病痛。
这位患者出院后,特意给我们送了两面锦旗,还在网上发表一封感谢信。其实,我也很感激她和她的家人,正是因为他们的信任,我才有这样一次极具挑战的救治经历。这既是挑战疑难病例的成就感,也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释然感,更是成功挽回患者生命的幸福感。一些行业中,人们会因工作难度大而放弃继续工作,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面对病魔,绝对不能轻言放弃,一定要拼尽全力,誓死守护。
当医生确实很忙很累,但我一直铭记着导师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院士的谆谆教诲:“医生要学会从工作中寻找快乐。”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是永恒的协和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每一步都全力以赴,这就是医者的幸福。▲, http://www.100md.com(徐文婷 张芳 高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