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的弊端
父亲的肩头 苗青 摄
为了让孩子做家务,要买玩具奖赏;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要统计分数进行评比;为了举办活动,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奖赏随处可见。然而,滥用奖赏是有弊端的。做对就要奖赏,做错就要惩罚,这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做法,旨在通过刺激和反应来控制人的行为。控制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不等同于教育;控制能约束“行”,但教化不了“心”。马戏团驯兽就是依循行为主义理论,驯到极致,只要做出抽打的动作,狗熊就乖乖听话。迷恋奖赏或惩罚,实质是把人降低到动物的层面,忽视人的自由,是不人道的行为。
奖赏的背后隐含着两个片面观念。其一,行为本身没有意义、没有趣味,需要用奖赏来刺激;其二,人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借助外在的奖赏来驱动。
, 百拇医药
然而,就学习而言,知识是有意义、有魅力、有趣味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蕴藏着古典的亲情与人伦;“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传递了人生失落与期待的复杂细腻的滋味。数字与三角形、圆形并不是枯燥的数据和图形,而是人类破解自然、社会、历史奥秘最可靠的武器。学习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魅力的过程,是复活知识形成的过程——历经种种困惑、尝试、失败以及豁然后的狂喜。学习本身是有意义的,不需要外在的奖赏来刺激。
人是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婴儿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学习充满兴趣,天生喜欢挑战,喜欢冒险;成熟的人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希望把事情做好,渴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人的行为受道德认知的影响,做公益是出自内心的悲悯情怀而不是为了评模评优,登山是因为“山在那里”而不是为了夺得冠军。许多行为源于内在自觉,而不是外在奖赏。
奖赏的弊端有很多。
奖赏会破坏班级的人际关系,孩子会为了获得奖赏相互提防,不再分享,不再合作,滋生妒忌。奖赏会忽视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胡萝卜加大棒”解决不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奖励阻碍探索和创造,老师为了激励学生阅读,宣布读完十本书就奖励,结果孩子都选择浅显易懂、页数少的图书来读,数量读够了,但没有人真正沉浸文本、去挑战有难度的书。
, http://www.100md.com
奖赏会削弱兴趣。绘画、弹琴本来有意义、有趣味,用买礼品、吃大餐、看电影等来奖励,把儿童的注意力导向奖赏,削弱了绘画、弹琴本身的趣味。而且,奖赏的力度必须越来越大,否则兴趣就减低,奖赏停止之时就是行为终止之际。兴趣的强弱往往决定学业成就的高低,奖赏会降低挑战任务本身带来的快乐。
奖赏降低内驱力。如果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做某件事,尽量不要用奖赏的手段。奖赏可以控制行为,但难以培养孩子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正确的认知应该是“因为是对的,所以我要做”。孝敬父母是“对的”,所以要孝敬;劳动是“对的”,所以要劳动;诚信是“对的”,所以要诚信。而用奖赏就会导向错误的认识:“因为有奖赏,我才孝敬、才劳动、才诚信”。如果总是用奖赏和惩罚来控制孩子,就不要抱怨孩子缺乏自主、自律和责任心,不要怪罪孩子不能独立,没有自信。其实,习惯用奖赏是因为我们内心追求的是控制孩子,让孩子乖巧听话,不惹麻烦,而不是孩子的自主自律,内在成长,长远发展。
之所以要警惕奖赏,是因为奖赏非常有效。我们常常看到奖赏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往往忽视:对谁有效,效果有多长,有什么效果。奖赏往往对年幼的孩子有效,奖赏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往往是表面的、形式的。
教育者如果要用奖赏,也要正确使用。比如,事后奖赏,作为惊喜;奖励尽可能与任务相似,比如,如果要对孩子的阅读行为进行奖励,就送孩子一本书等。, 百拇医药(郝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