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医守正传承
解释学,阐释学,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借鉴诠释学研究成果正确客观诠释中医理论,违背诠释学原则,过度诠释,盲目自信,不求其所以然,经学崇拜,缺乏理性精神,中国文化,中医学术发展
诠释学,也称为解释学或阐释学,是指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诠释的系统理论,它的理论主旨或重点不在于理解或诠释什么,而在于如何理解或诠释。严格地说,中国学术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一种作为理论出现的诠释学,但是具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诠释传统和人本诠释经验,因为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诠释来传承与拓展一种思想传统,历来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特点之一。因此,从诠释学的视域探讨中医守正传承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诠释学的基本内容
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从现代诠释学而言,对诠释学一词至少要把握四个方面的意义,即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能力,前三个方面是统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解释就是理解,应用也是理解,理解的本质就是解释和应用;后一方面说明它不是一种语言科学或沉思理论,而是一种实践智慧。
诠释学是中医和现代科学语境之间的桥梁
洪汉鼎曾指出:“一边是经典,一边是现代,在它们之间——中国诠释学是一座桥。”对于当代中医学而言,一边是传统中医,一边是全球化、现代科学语境下的人群,在它们之间——中医诠释学是一座桥。诠释学在中医守正传承中的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诠释立场与守正传承
中医理论主要借助自然语言来表述,而自然语言存在着不严密、多歧义、具有隐喻性等特点,加之诠释者诠释立场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更容易造成诠释的多义性。因此,了解诠释立场,有助于对古典理论的多义性诠释的评判。如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的诠释,即有阴阳平衡、阴阳动态平衡以及非平衡稳态等不同解释的争论,究其原因,则在于诠释者所采用的理论基础不同。从哲学角度而言,平衡是指矛盾的暂时相对的统一或协调,与不平衡相对,是事物发展稳定性和有序性的标志之一。故“阴平阳秘”也可以说就是指阴阳的平衡。从一般的物理、化学运动而言,“阴平阳秘”也可诠释为阴阳的动态平衡。就生理学而言,“阴平阳秘”的含义则类似于“内稳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