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升麻汤是仲景方
《伤寒论》载方113首,因其组方严谨,配伍规范,药简效廉,历来受到医家推崇。仲景方一般药味在7味左右,但麻黄升麻汤是一首药味超过10味的方剂,且药物剂量配伍比例悬殊,历来颇具争议。
麻黄升麻汤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其“用药至十四味,犹广罗原野,冀获一兔,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侥幸之符也”“其方味数多而分量轻,重汗散而畏温补,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后世丹波元简、陆渊雷、任应秋亦认为此方非仲景方。笔者认为不能以药味多少来判析是否为仲景方,如:侯氏黑散、炙甘草汤、薯蓣丸等方剂药味亦超过十味。对于麻黄升麻汤的困惑,笔者认为是不明病机所致。
《医宗金鉴》记载:“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治,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证治之也”经方大家刘渡舟认为麻黄升麻汤“不可以为全热,又不可以认为全寒,它应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一种疾病方为正论,凡临床见到肝热脾寒,或上热下寒,寒是真寒,热是真热,又迥非少阴之格阻、戴阳可比,皆应归属于厥阴病而求其治法”,此方寒热并施、清上温下、外宣内补、调和阴阳,用来治疗厥阴病。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指出麻黄升麻汤组成虽看似庞杂,但可拆分为多个小方,包括麻黄汤、桂枝汤、当归汤、黄芩汤、白虎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肾著汤、越婢汤等。
本方适应证之病机冗杂,药物随证施用,不失仲景森严法度,临床治疗某些疑难病常常屡建奇功,值得重视。(宋和平), http://www.100md.com(宋和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麻黄升麻汤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其“用药至十四味,犹广罗原野,冀获一兔,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侥幸之符也”“其方味数多而分量轻,重汗散而畏温补,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后世丹波元简、陆渊雷、任应秋亦认为此方非仲景方。笔者认为不能以药味多少来判析是否为仲景方,如:侯氏黑散、炙甘草汤、薯蓣丸等方剂药味亦超过十味。对于麻黄升麻汤的困惑,笔者认为是不明病机所致。
《医宗金鉴》记载:“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治,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证治之也”经方大家刘渡舟认为麻黄升麻汤“不可以为全热,又不可以认为全寒,它应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一种疾病方为正论,凡临床见到肝热脾寒,或上热下寒,寒是真寒,热是真热,又迥非少阴之格阻、戴阳可比,皆应归属于厥阴病而求其治法”,此方寒热并施、清上温下、外宣内补、调和阴阳,用来治疗厥阴病。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指出麻黄升麻汤组成虽看似庞杂,但可拆分为多个小方,包括麻黄汤、桂枝汤、当归汤、黄芩汤、白虎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肾著汤、越婢汤等。
本方适应证之病机冗杂,药物随证施用,不失仲景森严法度,临床治疗某些疑难病常常屡建奇功,值得重视。(宋和平), http://www.100md.com(宋和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