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秋冬季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董 静
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研究发现,日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心脏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2.55%,心血管疾病入院人次也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加。
主要原因
一、秋冬季气温明显降低,人体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需要增加产热,这个时候就会代谢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激素水平升高,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增大。低温天气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让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使得血管更加狭窄,甚至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起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血压过高可能引起脑出血、主动脉夹层等。
二、秋冬季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发生率。
, 百拇医药
三、秋冬季活动量减少、高脂食物摄取多,体重增加,血液黏滞,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风险。
四、北方的秋冬季雾霾比较严重,空气中PM2.5(细颗粒物)等污染物会使心率加快,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液高凝状态。PM2.5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总体来看,秋冬季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另外,呼吸道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也是冬季的常见疾病。
预防
一、控制好血压。由于秋冬季血压比春夏时高,而且很多高血压病患者在夏季会把降压药减量,因此,当天气开始转凉或者出现气温骤降时,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如果血压有波动要及时就诊,适时调整降压药。
, 百拇医药
二、注意保暖。天气转凉后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适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特别是生理机能减退、抗病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更要注意防止出现呼吸道感染。
三、饮食清淡。很多人认为秋冬季需要进补,会煲汤、吃火锅,这些都是高脂、高盐、高尿酸食物,应该少吃,也要避免过饱。
四、不宜晨练。秋冬季清晨气温过低,要避免晨练。秋冬季运动要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如中午或下午。控制好运动量,避免强烈的体育运动。
五、避免久坐。长时间打麻将,看电视,饮水少,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六、避免密闭空间内大量抽烟。若不然,可能会出现急性冠脉痉挛、斑块破裂、急性心肌梗死。
近年来,我国南方出现了大量来自外地的过冬群体,这类冬来春回的人群被称为“候鸟人群”。研究显示,如果“候鸟人群”发生心肌梗死,一般平均在3天左右发生;一旦发生,病情会更严重,预后更差。“候鸟人群”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就诊也延迟,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平均超过6小时。
虽然寒冷会让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升高,气温回升会让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风险下降,但不同气候带迁徙导致的短时间内大幅温差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同样密切相关,发病前1~2天内24小时温差大于9.4摄氏度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短期内大幅温度变化,可能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加速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预后差。另外,人们认为,气温高了,血管扩张了,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概率降低了,不再重视原有的药物治疗,进一步增加了心肌梗死发作的危险。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三科), 百拇医药
□董 静
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研究发现,日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心脏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2.55%,心血管疾病入院人次也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加。
主要原因
一、秋冬季气温明显降低,人体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需要增加产热,这个时候就会代谢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激素水平升高,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增大。低温天气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让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使得血管更加狭窄,甚至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起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血压过高可能引起脑出血、主动脉夹层等。
二、秋冬季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发生率。
, 百拇医药
三、秋冬季活动量减少、高脂食物摄取多,体重增加,血液黏滞,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风险。
四、北方的秋冬季雾霾比较严重,空气中PM2.5(细颗粒物)等污染物会使心率加快,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液高凝状态。PM2.5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总体来看,秋冬季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另外,呼吸道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也是冬季的常见疾病。
预防
一、控制好血压。由于秋冬季血压比春夏时高,而且很多高血压病患者在夏季会把降压药减量,因此,当天气开始转凉或者出现气温骤降时,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如果血压有波动要及时就诊,适时调整降压药。
, 百拇医药
二、注意保暖。天气转凉后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适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特别是生理机能减退、抗病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更要注意防止出现呼吸道感染。
三、饮食清淡。很多人认为秋冬季需要进补,会煲汤、吃火锅,这些都是高脂、高盐、高尿酸食物,应该少吃,也要避免过饱。
四、不宜晨练。秋冬季清晨气温过低,要避免晨练。秋冬季运动要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如中午或下午。控制好运动量,避免强烈的体育运动。
五、避免久坐。长时间打麻将,看电视,饮水少,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六、避免密闭空间内大量抽烟。若不然,可能会出现急性冠脉痉挛、斑块破裂、急性心肌梗死。
近年来,我国南方出现了大量来自外地的过冬群体,这类冬来春回的人群被称为“候鸟人群”。研究显示,如果“候鸟人群”发生心肌梗死,一般平均在3天左右发生;一旦发生,病情会更严重,预后更差。“候鸟人群”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就诊也延迟,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平均超过6小时。
虽然寒冷会让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升高,气温回升会让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风险下降,但不同气候带迁徙导致的短时间内大幅温差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同样密切相关,发病前1~2天内24小时温差大于9.4摄氏度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短期内大幅温度变化,可能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加速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预后差。另外,人们认为,气温高了,血管扩张了,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概率降低了,不再重视原有的药物治疗,进一步增加了心肌梗死发作的危险。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三科),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