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中医药院校
编号:13399559
秉承初心立德树人 践行使命筑梦岐黄 ——安徽中医药大学奋进60年纪实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69期
    

    学校举办中国医药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

    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揭牌。

    学校代表团赴韩国交流访问。
, http://www.100md.com
    安徽中医学院更名安徽中医药大学。

    皖江大地,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医家辈出,医药繁兴。皖北之亳州,汉代医家华佗,制麻沸散,行剖腹术,创五禽戏,谓外科之鼻祖。皖南之徽州,新安医学隆盛,普救含灵,名医不绝,医著宏富,异彩纷呈。“北华佗,南新安”,双峰并矗,双流交汇。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建校初始,一代代新安中医人坚守“至精至诚 惟是惟新”的理念,紧跟党的步伐,顺应时代潮流,扎根江淮大地,传承岐黄之术,奋力拼搏,同心编织弘扬国粹的美好中医梦,齐力绘就振兴中医药发展的新画卷。

    沧桑砥砺 不断推进发展迈入新境地

    安徽中医药大学前身为1952年创立于芜湖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3月,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由芜湖迁至合肥,同年5月19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62年,安徽中医学院与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中医学院。“文革”时期,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务院批示恢复安徽中医学院,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克服万难,重建校园,全面恢复了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秩序,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沐浴着改革春风,学院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安徽省政府批准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年,学校获批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建设单位,主体搬迁至少荃湖新校区。
, 百拇医药
    今日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占地1200余亩,业已形成少荃湖校区、梅山路校区、史河路校区、六安路校区的办学格局。今日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已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优化专业 不断实现学科布局新突破

    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学科专业资源,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聚焦人才培养。安徽中医学院成立当年,首开6年制中医学本科专业,1970年新设新药专业(学制2年),1979年增设中药学本科专业,1983年增设针灸本科专业,1997年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制药工程专业,1981年获建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生理)、中医内科学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78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014年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

    学校经过60年的发展,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本科专业24个,其中一本专业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学位点为主体,以医、管、理、工、文等学科学位点为支撑,各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学位点体系。
, 百拇医药
    汇聚英才 不断取得教学改革新成效

    学校坚持“人才兴校”方略,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成长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建校之初,教职工不足百人,60年厚积薄发,学校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模范教师8人、优秀教师10人、教学名师17人、教坛新秀26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5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贯穿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全过程。1984年,学校提出“多途径、多模式、多层次培养中医人才的观点” 先后刊载于《中医教育》《瞭望》。1993年,学校“开设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能力”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2014年“地方中医药院校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教育相结合,培养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人才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十二五”以来,学校新增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9门省级精品课程,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2005年、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 百拇医药
    铸魂育人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新高度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坚持育才与育人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从1959年72名6年制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跨入安中医校园,到1978年招收6名研究生,再到2014年首次招收7名博士研究生,学校逐步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成教生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处在安徽省高校第一方阵,连续多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称号。60年来,学校培养的5万余名学子扎根基层、立足医疗科研一线,为安徽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修养的教育,通过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大医精诚”。2013年以来,学校组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大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竞赛,并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00余项,荣获多个奖项。学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和全国“优秀团队”称号,获得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称号和团中央“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称号。2018年,学校“大医精诚”实践育人工程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药学院入选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19年,药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 百拇医药
    创新转化 不断撷取科学研究新成果

    学校坚持“科技强校”方略,推进协同创新,加强科技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特色和科技优势。

    学校于1979年建立安徽中医学院经络研究所,穴位特异性研究被业界广泛认同;1983年,“蛇伤蛇肿的早期快速诊断法”获国家科委发明三等奖,是学校第一个国家科技发明奖;1986年,研发出国内第一台胃肠疾病无创伤性诊断仪器(胃肠电图仪),该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火炬计划”; 1987年,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李东恒温胃汤化治疗慢性萎缩胃炎“研究机理,研发出新药温胃舒、养胃舒,广受消费者好评;1991年,“荫风轮(断血流)的药用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挖掘开发的民间中草药“断血流”成为安徽省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第一个地方药材;2000年,“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6年,参与的“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校企联合研制开发中药新药10余个,已获5个新药临床研究批件,中药一类新药(新藤黄酸)被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 百拇医药
    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120项;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获批国家专利1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41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院士工作站、高校智库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个。2010年,新安医学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学校迈向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新突破。2012年,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正式挂牌,下设21个研究所,搭建了一个共享、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省级中医药研究平台。学校还积极利用国家级基地平台,与企业、市县开展全面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中医药产业与学校科技、人才资源的有效对接。

    利民惠民 不断满足服务社会新要求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致力于医疗服务、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安徽中医学院成立伊始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足社会需求,组织师生医疗巡回组服务大众。1959年成立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1984年成立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1987年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附属神经病学研究所,2014年组建成立第三附属医院(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996年,第一附属医院进入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行列,2005年,第二附属医院率先获得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针灸专科医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中医药服务社会规模不断扩大,中医药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如今,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第二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第三附属医院被列为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神经病学专科医院,国医堂门诊部是一所以提供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诊疗单位。学校附属医院拥有脑病科等7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建有徐经世、李业甫等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2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6个。附属医院现有总床位数达4000多张,年门诊总量近200万人次,在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防治糖尿病、脑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重大疑难病症上形成了特色优势。学校还扶持安徽省市、县中医院发展,支援8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
, 百拇医药
    学校作为全国针灸标准化研究示范推广基地,主持参与了多项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承担了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中医技术骨干、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等继续教育,共培训8000多人次。组织实施安徽省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现状调查和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安徽试点工作。加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与10余个市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医药产学研合作校企基地40余个,参与省、市、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助力脱贫攻坚战略,派遣专家参加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选派干部定点帮扶灵璧县下楼镇程庙村脱贫致富,遴选数千名师生连续3年参与安徽省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

    放眼世界 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新领域

    学校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依托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开拓合作空间,扩大合作交流,现已成为安徽省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

, 百拇医药     学校在1977年因经络研究所人体穴位形态学研究影响甚广,先后接待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参访团来校交流访问。1983年,针灸经络研究所应邀参加意大利罗马世界天然医学会议并发表主题学术报告。1994年,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深入。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机构开展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合作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2”项目,与美国布莱诺大学合作培养护理学本科生整班招生项目,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员)来校学习。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全球首家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临床基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与美国、日本、德国、希腊等41个国家及地区的医疗、教育机构建立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医疗科研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加强德国孔子学院建设,传播中医药文化;建立安徽中医药大学雅典中医药中心,响应“中医药走出去”号召,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选派专家、教授、技术骨干跨出国门,开展国际中医药医疗服务、参加援外医疗活动,获“安徽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自2000年以来,主办、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10多次,专家、教授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200余次。
, http://www.100md.com
    党建领航 不断续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力求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新时代担负新使命,在这一重要时期,如何走好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如何做好新时代安中医人,如何开启搏浪奋进的新征程,成为每一个安中医人的第一课题。

    1959到2019,六十载韬光养晦,一甲子厚积薄发。2019年召开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的发展蓝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目标任务,扣紧“高水平大学建设”这一中心,深入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塑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抓重点、解难点,补短板、重质量、提速度,为实现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新时代的安中医人将秉承“至精至诚 惟是惟新”的校训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助推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更大贡献。 (黄学武 尤志成 张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