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编者按:中医药学科建设是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重点专科建设,是中国医学临床发展的重要特色,也是该专业在临床发展方面得到行业认可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医心理学是20世纪后期在中医学与西方心理学交叉发展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中医药学中具有传承与创新明显特征的学科之一,通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积累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形成了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故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是我国资深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医心理学的开拓者,1956年就发表了《中医的气质学说与辩证唯物的神经类型学说及唯心的和机械唯物性格类型学说的比较》的论文。1964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医人格“阴阳分型量表”。
, 百拇医药
1985年,“中医心理学”这一名词被成都中医药大学王米渠首先提出,后被广泛采用。中医心理学既不是原始意义的中医学,也不是完全的西方心理学,而恰恰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认为是一个传统的思想,但又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中医心理学的诞生与形成
中医心理学的诞生
1985年是中医心理学诞生之年,在中国的中医药领域和心理学领域,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预示着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形成过程当中:如王米渠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中医心理学》专著;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薛崇成、杨秋莉制订的“五态性格测量”为中国原创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的量表;四川省心理学会与成都中医学院联合举办全国性“中医心理学研修班”;成都中医学院首次开设“中医心理学”选修课并举办“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的学术研讨会”;多所中医院校及研究机构编写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心理学》;福建中医学院首先建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室”等。
, 百拇医药
学术组织的建立
中医心理学的学术组织建立和事业发展经历曲折的过程。1984年秋南京多所中医学院发起“中医心理学研究会筹备组”。1992年“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批准成立二级分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正式建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
早期中医心理学的学术发展
1985年以后中医心理学的学术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论文增多,著述丰富。20世纪80年代,共发表论文1000多篇。薛崇成、汪卫东等一些有关中医心理学的研究论文已经在美国、日本的杂志或刊物上发表。国内已经有150种左右书籍公开出版。二是教育先行,培养人才:多个省市中医院校都先后开设心理学、中医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相继成立了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教研室(研究室)。后期全国中医院校基本上都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率先于2001年建立了“中医学(临床心理学方向)”“中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专业或者“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方向)”专业;2002年,贵阳中医学院被批准了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方向第二学士学位的资格,这在全国中医院校是第一个;在中医药院校中,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心理卫生方向的学生,2001年在全国招收中医学(医学心理方向)5年制本科生;2003年又申报获批应用心理学学科点,招收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方向)5年制本科生。2002年7月在贵阳成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医心理学教学研究会”。
, 百拇医药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2006年,中国成立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中医心理学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重点学科的建立
2009年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首次将中医心理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二级学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被确定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这预示着中医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2012年,中医心理学重点学科单位发展为8个,使这个新型学科得到了扶持性发展。2012年到2014年间,全国有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将中医心理学自主设置为二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立与自主设置二学科,是中医心理学从民间学术组织走到国家、政府与中医药行业认可的独立学科,这是一个历史的跨越。
学科体系逐步形成
, 百拇医药
中医心理学虽然是一个新型学科与交叉学科,但又是一个横向学科,从基础到临床各科都与中医心理学密切相关。过去中医心理学的专著虽然不少,但主要以王米渠和王克勤老师早期编写的《中医心理学》为蓝本,中医临床心理学则以近年来的张孝娟编写的《中医临床心理学》为蓝本,虽然内容略有差异,但鲜有突破。近年来,随着中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进一步开展,中医心理学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委会的组织下,经过中医心理学专家的共同努力,对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文献、理论、方法、技术种类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策划编写了《中医心理学丛书》,包括《中医心理学史略》《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新祝由论》《中医心理学科研方法》《中医心理评估与测量》《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心理督导理论与方法》《中医心理护理》《中医心理治疗技术》《中医象诊》《针灸与心理治疗》《中医禁忌与行为心理治疗》等三十个左右的分册,基本反映了中医心理学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的全部面貌与整体理论体系。《中医心理学丛书》的编写,标志着中医心理学学科体系完全建立,这对于今后中医心理学的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重点专科建设成绩斐然
2005年之前,尽管在中医药领域有很多专家在运用中药、针灸和其他中医疗法治疗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精神疾病,一些中医医疗机构也逐步建立了少量的心理科、心身科,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但还是一些零星的临床治疗工作。
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重点专科建设以后,中医心理科重点专科融于中医学重点专科“神志病科”当中,全国共有35个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中医心理专科的发展。
目前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存在形式有以下几种:
1、传统中医药治疗模式:即以中医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精神与心理疾病,副作用小,深受群众喜爱,全国中医院大多数临床科室都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治疗模式。
2、传统中医药+现代临床心理技方法的治疗模式:即在传统中医药治疗模式的基础上,加上现代临床心理学各个流派的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比单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模式要好。例如: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是该院脑病中心重点发展的专科之一,开设专科门诊、中医传统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
, 百拇医药
3、传统中医药+现代临床心理技术+创新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模式:即在传统中医药治疗模式的基础上,把传统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中庸思维、动态平衡思维等用于精神与心理现象研究,从而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研究与经验,有机整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临床心理治疗技术,形成了“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体系。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理科(睡眠医学门诊)是一个以中医心理特色为主的科室,在失眠和神经症治疗方面,效果突出。由于科室没有病房,临床研究难以深入。汪卫东组建团队又在北京华佑医院开设了中医心理科病房,开始了更加艰难的治疗探索。目前中医心理团队共收治病人240多人,包括重性失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与心理疾病的康复治疗,重点利用中医中药、针灸、家庭治疗、园艺疗法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中医心理疗法TIP技术对这些病人进行减停西药、持久康复、人格与社会功能完善方面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一次更加艰难的探索过程,但意义非常重大,预示着创新的中医心理理论与治疗技术,正在向精神与心理领域的深度迈进。与此同时,各地公立医院、民营与私立医院都相继涌现出一批中医心理专科,大大促进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工作。
, 百拇医药
加快中医心理人才培养
近十年来,各省市、各地区中医心理学硕士、博士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就已经培养几十名之多;各种形式的中医心理学高级研修班、短期中医心理学高级研修班不断涌现;北京、深圳、南京、云南、郑州等地区专门为社区医生设置的中医心理学培训班;北京广安中医心理研究院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中医心理师近800名;中医心理学人才培养受到更加重视,从培养形式到培训内容,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为了促进中国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与中医学、中医心理学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精神与临床心理领域年轻学术骨干对精神、心理与传统中医学、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快速融合,为逐步建立我国本土和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体系奠定人才基础,建立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学体系,探索中医精神心理联合工作模式,不拘一格地培养符合这三个领域的特有跨界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建立了“汪卫东名医传承工作站”。根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要求,结合我国精神心理领域人才短缺的现实,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名医工作站”平台,考虑到中医、精神与心理领域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现实,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传承模式”,迅速扩大中医心理学在心理领域的社会影响,经过多次论证,并先后征求社会多方意见,名医工作站聘请全国相关领域如中医心理、精神病学、心理学、睡眠医学、家庭教育学和管理学专家,组建“中医心理高级研修班专家委员会”,发挥北京引领全国的专家优势,建立符合中医精神心理临床特点的多学科专家培养模式,对传承人员进行多个领域的系统培养授课,让学员在领悟、传承和发展汪卫东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吸引全国各领域专家的知识精华,以“精而广”的研修培养方式,培养中医心理高级人才。(汪卫东), 百拇医药(汪卫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积累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形成了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故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是我国资深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医心理学的开拓者,1956年就发表了《中医的气质学说与辩证唯物的神经类型学说及唯心的和机械唯物性格类型学说的比较》的论文。1964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医人格“阴阳分型量表”。
, 百拇医药
1985年,“中医心理学”这一名词被成都中医药大学王米渠首先提出,后被广泛采用。中医心理学既不是原始意义的中医学,也不是完全的西方心理学,而恰恰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认为是一个传统的思想,但又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中医心理学的诞生与形成
中医心理学的诞生
1985年是中医心理学诞生之年,在中国的中医药领域和心理学领域,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预示着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形成过程当中:如王米渠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中医心理学》专著;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薛崇成、杨秋莉制订的“五态性格测量”为中国原创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的量表;四川省心理学会与成都中医学院联合举办全国性“中医心理学研修班”;成都中医学院首次开设“中医心理学”选修课并举办“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的学术研讨会”;多所中医院校及研究机构编写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心理学》;福建中医学院首先建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室”等。
, 百拇医药
学术组织的建立
中医心理学的学术组织建立和事业发展经历曲折的过程。1984年秋南京多所中医学院发起“中医心理学研究会筹备组”。1992年“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批准成立二级分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正式建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
早期中医心理学的学术发展
1985年以后中医心理学的学术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论文增多,著述丰富。20世纪80年代,共发表论文1000多篇。薛崇成、汪卫东等一些有关中医心理学的研究论文已经在美国、日本的杂志或刊物上发表。国内已经有150种左右书籍公开出版。二是教育先行,培养人才:多个省市中医院校都先后开设心理学、中医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相继成立了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教研室(研究室)。后期全国中医院校基本上都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率先于2001年建立了“中医学(临床心理学方向)”“中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专业或者“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方向)”专业;2002年,贵阳中医学院被批准了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方向第二学士学位的资格,这在全国中医院校是第一个;在中医药院校中,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心理卫生方向的学生,2001年在全国招收中医学(医学心理方向)5年制本科生;2003年又申报获批应用心理学学科点,招收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方向)5年制本科生。2002年7月在贵阳成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医心理学教学研究会”。
, 百拇医药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2006年,中国成立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中医心理学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重点学科的建立
2009年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首次将中医心理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二级学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被确定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这预示着中医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2012年,中医心理学重点学科单位发展为8个,使这个新型学科得到了扶持性发展。2012年到2014年间,全国有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将中医心理学自主设置为二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立与自主设置二学科,是中医心理学从民间学术组织走到国家、政府与中医药行业认可的独立学科,这是一个历史的跨越。
学科体系逐步形成
, 百拇医药
中医心理学虽然是一个新型学科与交叉学科,但又是一个横向学科,从基础到临床各科都与中医心理学密切相关。过去中医心理学的专著虽然不少,但主要以王米渠和王克勤老师早期编写的《中医心理学》为蓝本,中医临床心理学则以近年来的张孝娟编写的《中医临床心理学》为蓝本,虽然内容略有差异,但鲜有突破。近年来,随着中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进一步开展,中医心理学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委会的组织下,经过中医心理学专家的共同努力,对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文献、理论、方法、技术种类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策划编写了《中医心理学丛书》,包括《中医心理学史略》《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新祝由论》《中医心理学科研方法》《中医心理评估与测量》《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心理督导理论与方法》《中医心理护理》《中医心理治疗技术》《中医象诊》《针灸与心理治疗》《中医禁忌与行为心理治疗》等三十个左右的分册,基本反映了中医心理学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的全部面貌与整体理论体系。《中医心理学丛书》的编写,标志着中医心理学学科体系完全建立,这对于今后中医心理学的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重点专科建设成绩斐然
2005年之前,尽管在中医药领域有很多专家在运用中药、针灸和其他中医疗法治疗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精神疾病,一些中医医疗机构也逐步建立了少量的心理科、心身科,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但还是一些零星的临床治疗工作。
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重点专科建设以后,中医心理科重点专科融于中医学重点专科“神志病科”当中,全国共有35个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中医心理专科的发展。
目前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存在形式有以下几种:
1、传统中医药治疗模式:即以中医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精神与心理疾病,副作用小,深受群众喜爱,全国中医院大多数临床科室都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治疗模式。
2、传统中医药+现代临床心理技方法的治疗模式:即在传统中医药治疗模式的基础上,加上现代临床心理学各个流派的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比单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模式要好。例如: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是该院脑病中心重点发展的专科之一,开设专科门诊、中医传统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
, 百拇医药
3、传统中医药+现代临床心理技术+创新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模式:即在传统中医药治疗模式的基础上,把传统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中庸思维、动态平衡思维等用于精神与心理现象研究,从而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研究与经验,有机整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临床心理治疗技术,形成了“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体系。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理科(睡眠医学门诊)是一个以中医心理特色为主的科室,在失眠和神经症治疗方面,效果突出。由于科室没有病房,临床研究难以深入。汪卫东组建团队又在北京华佑医院开设了中医心理科病房,开始了更加艰难的治疗探索。目前中医心理团队共收治病人240多人,包括重性失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与心理疾病的康复治疗,重点利用中医中药、针灸、家庭治疗、园艺疗法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中医心理疗法TIP技术对这些病人进行减停西药、持久康复、人格与社会功能完善方面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一次更加艰难的探索过程,但意义非常重大,预示着创新的中医心理理论与治疗技术,正在向精神与心理领域的深度迈进。与此同时,各地公立医院、民营与私立医院都相继涌现出一批中医心理专科,大大促进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工作。
, 百拇医药
加快中医心理人才培养
近十年来,各省市、各地区中医心理学硕士、博士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就已经培养几十名之多;各种形式的中医心理学高级研修班、短期中医心理学高级研修班不断涌现;北京、深圳、南京、云南、郑州等地区专门为社区医生设置的中医心理学培训班;北京广安中医心理研究院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中医心理师近800名;中医心理学人才培养受到更加重视,从培养形式到培训内容,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为了促进中国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与中医学、中医心理学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精神与临床心理领域年轻学术骨干对精神、心理与传统中医学、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快速融合,为逐步建立我国本土和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体系奠定人才基础,建立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学体系,探索中医精神心理联合工作模式,不拘一格地培养符合这三个领域的特有跨界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建立了“汪卫东名医传承工作站”。根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要求,结合我国精神心理领域人才短缺的现实,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名医工作站”平台,考虑到中医、精神与心理领域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现实,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传承模式”,迅速扩大中医心理学在心理领域的社会影响,经过多次论证,并先后征求社会多方意见,名医工作站聘请全国相关领域如中医心理、精神病学、心理学、睡眠医学、家庭教育学和管理学专家,组建“中医心理高级研修班专家委员会”,发挥北京引领全国的专家优势,建立符合中医精神心理临床特点的多学科专家培养模式,对传承人员进行多个领域的系统培养授课,让学员在领悟、传承和发展汪卫东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吸引全国各领域专家的知识精华,以“精而广”的研修培养方式,培养中医心理高级人才。(汪卫东), 百拇医药(汪卫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