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3468901
刍议“春夏养阴,秋冬养阳”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202期
②顺应饮食寒温规律,指导临床应用,养生保健,疾病预防,遣方用药,针灸康复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由此延伸而来的“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治未病思想,被绝大多数医家所接受。笔者换角度思考,提出“春夏养阴,秋冬养阳”,顺应四时阴阳发展规律,亦适用于病症的诊疗特点。笔者拙见,试作阐发,实乃抛砖引玉,以飨同道。

    各医家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医家注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表现在对“养”的认识差异,唐·王冰坚持“以制为养”,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以明·张介宾为代表释义“以根为养”,提出“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认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以为秋冬阴之基,若春夏遇凉风食生冷,伤其阳气而患疟泄等;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以为春夏阳之基,故秋冬因纵欲过热,伤其阴精而患火证;明·马玄台提出“以顺为养”,《素问注证发微》写到“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春夏用辛热方药回阳,秋冬用寒凉方药养阴,顺应四时之“春养肝生、夏养心长、秋养肺收、冬养肾藏”之意;清·张隐庵“以虚为养”,《素问集注》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故有“夏有伏阴”“冬有伏阳”一说,分别用以温热、寒凉之治,丰富其治疗学内容;另有医家采用古汉语中对偶形式的“互文”修辞手法解释,认为“春夏”“秋冬”或者“阳”“阴”存在着互文关系,不可单纯理解为春夏只养阳而不养阴,反之秋冬亦然。众多医家众说纷纭,难以统一之境而为。笔者反其道而行之,另提“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观点,愚试陈述一得之见。

    “春夏养阴,秋冬养阳”新解

    笔者认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