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K > 口干
编号:13467305
口干舌燥不可滥用麦冬、生地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208期
     中医临床中常会遇到口干舌燥夹兼在某种病证之中,也有主以口干舌燥来就诊者。这种情况属于津液亏虚者不在少数,但不属于阴虚津亏者也屡见不鲜。经常会遇到患者述说口干舌燥严重,饮水也不能解决。凡属于肝胆火盛、肝胃阴虚、心火盛、心阴虚、胃火盛、胃阴亏、肺火盛、肺阴虚、肾阴虚或是外感燥邪所致的口干舌燥在以上清火养阴的同时,加用麦冬、生地、沙参等滋阴药,可以得到阴助津生、口干舌燥会消减的后果。但是还会遇到肝胆湿热、痰火内蕴、痰湿阻肺、脾虚湿盛、膀胱湿热或外感湿邪等也会引起的口干舌燥,如这些情况下,决不可配用滋阴药,用之更会湿得湿助,效得其反,病情加重。

    案例1

    周某,女,58岁。北京某大学退休,2012年11月9日就诊。胃内灼热多年,胃病史10年,诊为浅表性胃炎,一直应用西药治疗,高血压,现一直服用降压药。诊时见胃内灼热,近1年来加剧,食欲尚可,每食后胃内有灼热感,每天口干口苦,时恶心、呃气,两胁时有胀痛,颈部痛,大便2~3天1次,质偏干,舌质淡白,苔灰黑薄腻,脉弦。
, 百拇医药
    病机:脾湿盛化热,胃气升不降(嘈杂)。

    治则:健脾化湿,清热降逆。

    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15g,山药20g,莲子肉20g,砂仁5g,黄连12g,吴茱萸2g,清半夏10g,陈皮12g,木香10g,煅瓦楞15g,竹茹10g,茯苓10g。水煎日2次服,7剂。

    2012年11月19日二诊:药后胃内灼热、口干口苦明显减轻,再以前方加入香附12g,水煎日2次服,7剂。

    2012年11月26日三诊:药后各症基本消除,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以前方去清半夏,茯苓,加花粉15g,石斛15g,麦冬12g,7剂,可隔日1剂。

    按:本案如只看胃内灼热,口干口苦,很可能误认为是阴虚火旺,但见舌苔薄腻一症,便知是湿热之象,所以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健脾化湿。用左金配瓦楞子祛酸清热除嘈杂;陈皮、砂仁、竹茹和胃降逆;山药、莲子肉是化湿不伤阴,养阴不助湿的好对药。诸药合之,脾健胃和,津液得以上承,故诸症全消。从而可见,处方中并没有生津养阴的麦冬、天冬等,同样口干口苦全消,三诊时,湿祛热清方可加入石斛、麦冬、花粉以护胃阴。
, 百拇医药
    案例2

    柴某,女,21岁。2012年11月21日就诊。诉胃脘胀痛2年,可能因饮酒所致。近1个月来加剧,近2年来时常胃脘胀痛,平时不敢多食,稍食多则胀痛不舒。诊时仍每日胃脘胀痛,以胀为主,隐痛。食欲可,但不敢多食及食凉东西,每日早晨口干口苦,持续到中午,少寐多梦,月经周期正常,经前双乳房胀痛,近半年来,月经量少,行经3天即净,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肝郁脾虚,胃气不和。

    治则:疏肝健脾,和胃止痛。

    处方: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2g, 云苓15g,炒白术15g,香附12g,枳壳12g,佛手12g,太子参15g,砂仁5g,川芎12g,薄荷12g,陈皮12g,甘草10g。水煎日2次服,7剂。

    2012年12月3日二诊:药后胃脘胀痛、口干口苦完全消除,仍以前方7剂,隔日1剂。
, http://www.100md.com
    按: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胃失和降,同样会造成口干口苦,所以肝郁脾虚为本,阻滞津液上承,致口干口苦却是标,根据治本求源的原则,本除,标会消,可见本案治疗得当,药到病除,方中也未有补津助液的麦冬、天冬之类,同样有效。

    体会

    口干口苦、舌燥除津液亏虚以外, 气血瘀滞会阻滞津液上承是其因之一;湿痰内阻,湿热内蕴同样也能阻滞津液上承是其因之二。气虚无力运化水津,上承是其因之三,所以临症遇到口干舌燥口苦,绝不可一律看作津液亏虚。诊其口干舌燥之因,重点要观其舌苔,舌质红少苔,是阴虚有热,其苔少或花剥舌是为阴虚,光舌无苔是胃阴大亏,如果舌质色正常,苔黄腻、白腻或薄腻苔,即是湿盛或湿热,即非津阴亏虚。湿浊、湿热不论是产生在何脏何腑,皆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一点必须搞清楚,此种湿邪多属体内的内湿,无论是有形的痰湿也好,还是无形的湿浊也好,它皆会阻滞气机的正常上输下达,体内津液即会被阻滞上不能达口腔,下不可达二阴。所以凡遇口干舌燥是这种湿邪所致,再应用滋阴之药,这更会雪上加霜,冰上加水一样。临床上常会遇到既是阴虚之体,或某个脏器是阴虚,又有湿浊内阻,这需经辨证,分清主次轻重,化湿会伤阴,滋阴会助湿,二者同时存在,掌握二者轻重关系,治疗恰当,二者会达到同时解决的,或是先化湿邪后养阴,或是先养阴后治湿,或者应用既化湿不伤阴,养阴又不助湿的山药、莲子。(王玉生 邱奕霏), 百拇医药(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院)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