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的发生学原理
阴阳理论的源头是昼夜,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哲学,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将阴阳一分为三的意义
三阴三阳模式的产生,最初源自于将一昼夜划分为六段的时间表示法。古代医家根据医学实践自身的需要,大大发展了阴阳再分阴阳的思想,这样才可以适应认识事物与疾病,对事物、疾病进行比较分类的需要。
阴阳理论的源头是昼夜,所以《灵枢·卫气行》有“阳主昼,阴主夜”之论。昼夜再分阴阳,昼又可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就是阳中之阳,下午就是阳中之阴;夜又可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后半夜则是阴中之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很显然,这里将一昼夜分为朝(旦)、日中、日入(夕)、夜半四个时段。昼为阳,平旦时阳气渐生,故为“少阳”,“少”通“小”,“少阳”也就是“小阳”;日中时阳气最盛,故为“太阳”,“太”通“大”,“太阳”也就是“大阳”。夜为阴,日夕时阴气渐生,故为“少阴”,也就是“小阴”;夜半时阴气最盛,故为“太阴”,也就是“大阴”。
中医的阴阳学说来自于哲学,但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与发展,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与太阳、少阳、阳明。其中,“厥阴”“阳明”这两个名称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可以视为中医学独创的概念与范畴。日本人丹波元简在《医賸》中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后世说《易》者,专用此论蓍策之数矣。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
为什么要将阴阳“一分为三”
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发现万事万物除了阴、阳的两面之外,还有界于阴阳之间的“中介”,也就是“临界点”。如太阳照射下的阴影与明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明暗之间有一个非黑非白的光晕处;白天与黑夜,从太阳落山到完全的黑夜,还有一段过渡的时间;从黎明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也有一段过渡的时间。这一“临界点”,正是事物由阴而阳、由阳而阴发展变化的“关键点”,因而提出了阴阳一分为三说。
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人,古人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兵法·月战》)“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因此,人类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现象的最高存在形式。当医家面对复杂而神秘、层次多而交叉的人体生命这一自然物时,感到“阴阳各分老少”那套办法变得越来越不够用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9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