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了鼠疫,建了所医院
1910年,东北三省暴发鼠疫,造成6万人死亡。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以现代医学知识成功阻断疫情,从此名声大振。鼠疫的惨痛,让伍连德萌生了建立一所中国模范医院的想法。然而时局剧变,他的这一想法在数年之后才得以实现。
1915年春节刚过,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登门拜访伍连德,准备在北京西山建一所疗养院。伍连德立即建议道:“京城本地更迫切需要的是一所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借此促进医学之科学化。”在当时的北京,水平较高的大医院均由外国人建立,几家政府办的医院设备简陋,除此外,便是一些巷陌中的私人诊所。伍连德说:“民国成立,百废待兴,擎以医学必先改革!”
周学熙慷慨应允,将原想用于建疗养院的10万元拨款于此。伍连德的希望再次被燃起,他在上层进行游说,又广泛奔走筹集善款。随着两次医院筹建会议的召开,董事会的设立,医院的名称、地址等被一一确立下来。医院定名“中央医院”,由民国政府内务部拨地建设。1916年6月,北京中央医院破土动工。
, 百拇医药
这是第一家由中国人发起并自行筹资建立的综合性西医医院。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交通银行董事长施肇曾、汉粤川铁路督办詹天佑、中国红十字会创建者盛宣怀等都在捐款名单中。至今仍立于医院门前的功德碑上(中央医院旧址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详细记录了这一声势浩大,而过程异常艰辛的捐资过程。
国内革命风潮不断,医院筹资过程恰好经历了一场金融风波,募集的资金很快面临着贬值的风险。伍连德又前往香港等地拜访富有的朋友们,请求赞助。一方面努力“开源”,另一方面则拼命“节流”。伍连德也是个“砍价”高手,他为医院赢取了各方支持,争取到了运费减半、货物免税、钢筋折价等各项“优惠”。
作为荣誉医务总办,伍连德满怀热忱,为医院建设辛勤忙碌,却拒绝接受任何的薪酬。他在自传中曾这样回忆:“我每天乘坐私人黄包车,从东城东堂子胡同家中穿过紫禁城,通过两座皇家湖泊上的石桥,拐过乾隆登基前接受早期教育的黄瓦宫殿,途经1644年起义军逼近北京城下使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的煤山(编者注:今景山)。25分钟后,飞快的黄包车便到达了未来的中央医院所在地。我在一棵老树下休息,或走进某间依旧留存在附近的老宅中,享受一顿简单的面条午餐,同时在那里监督着建筑工程的进展。”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央医院由一家美国建筑公司“仿美国极新医院”规划设计。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顶采用木构架、瓦椽,使得这一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又带有些中国韵味。1917年12月,医院落成,设有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妇科、皮科、放射科、检验科9个科室,150张病床。1918年1月27日,北京中央医院正式开业。京城社会各界闻讯,参观者蜂拥而至。很多老百姓在这里头一次乘坐了电梯,看到了X光机。中央医院招收了不少护士,这在当年也是很新鲜的事。
不惑之年的伍连德担任首任院长,至1922年离开。在建院之初指定的规章中,“以倡导慈善事业为宗旨”被写在了篇首。医院开设慈善病房,救济贫困病人,即便自身经营常“入不敷出”,但初心不改。“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的院训精神更是被继承至今。1950年,中央医院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中央人民医院,后于1958年划归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1991年,医院在西直门南大街建立新址,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所在。
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等方面的杰出成就,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伍连德祖籍广东,是马来西亚华侨。他的国籍标注为中国,这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1960年,伍连德病逝于马来西亚,享年81岁。有媒体评论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伍连德毕生奉献中国医疗事业,他曾说:“北京中央医院,这是我所付出了最大精力、苦心持续奋斗4年的医院,因为我意欲在中国将其建成一座模范的平民医院。”▲, 百拇医药(北京大学医学部 徐 璐)
1915年春节刚过,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登门拜访伍连德,准备在北京西山建一所疗养院。伍连德立即建议道:“京城本地更迫切需要的是一所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借此促进医学之科学化。”在当时的北京,水平较高的大医院均由外国人建立,几家政府办的医院设备简陋,除此外,便是一些巷陌中的私人诊所。伍连德说:“民国成立,百废待兴,擎以医学必先改革!”
周学熙慷慨应允,将原想用于建疗养院的10万元拨款于此。伍连德的希望再次被燃起,他在上层进行游说,又广泛奔走筹集善款。随着两次医院筹建会议的召开,董事会的设立,医院的名称、地址等被一一确立下来。医院定名“中央医院”,由民国政府内务部拨地建设。1916年6月,北京中央医院破土动工。
, 百拇医药
这是第一家由中国人发起并自行筹资建立的综合性西医医院。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交通银行董事长施肇曾、汉粤川铁路督办詹天佑、中国红十字会创建者盛宣怀等都在捐款名单中。至今仍立于医院门前的功德碑上(中央医院旧址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详细记录了这一声势浩大,而过程异常艰辛的捐资过程。
国内革命风潮不断,医院筹资过程恰好经历了一场金融风波,募集的资金很快面临着贬值的风险。伍连德又前往香港等地拜访富有的朋友们,请求赞助。一方面努力“开源”,另一方面则拼命“节流”。伍连德也是个“砍价”高手,他为医院赢取了各方支持,争取到了运费减半、货物免税、钢筋折价等各项“优惠”。
作为荣誉医务总办,伍连德满怀热忱,为医院建设辛勤忙碌,却拒绝接受任何的薪酬。他在自传中曾这样回忆:“我每天乘坐私人黄包车,从东城东堂子胡同家中穿过紫禁城,通过两座皇家湖泊上的石桥,拐过乾隆登基前接受早期教育的黄瓦宫殿,途经1644年起义军逼近北京城下使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的煤山(编者注:今景山)。25分钟后,飞快的黄包车便到达了未来的中央医院所在地。我在一棵老树下休息,或走进某间依旧留存在附近的老宅中,享受一顿简单的面条午餐,同时在那里监督着建筑工程的进展。”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央医院由一家美国建筑公司“仿美国极新医院”规划设计。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顶采用木构架、瓦椽,使得这一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又带有些中国韵味。1917年12月,医院落成,设有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妇科、皮科、放射科、检验科9个科室,150张病床。1918年1月27日,北京中央医院正式开业。京城社会各界闻讯,参观者蜂拥而至。很多老百姓在这里头一次乘坐了电梯,看到了X光机。中央医院招收了不少护士,这在当年也是很新鲜的事。
不惑之年的伍连德担任首任院长,至1922年离开。在建院之初指定的规章中,“以倡导慈善事业为宗旨”被写在了篇首。医院开设慈善病房,救济贫困病人,即便自身经营常“入不敷出”,但初心不改。“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的院训精神更是被继承至今。1950年,中央医院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中央人民医院,后于1958年划归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1991年,医院在西直门南大街建立新址,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所在。
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等方面的杰出成就,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伍连德祖籍广东,是马来西亚华侨。他的国籍标注为中国,这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1960年,伍连德病逝于马来西亚,享年81岁。有媒体评论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伍连德毕生奉献中国医疗事业,他曾说:“北京中央医院,这是我所付出了最大精力、苦心持续奋斗4年的医院,因为我意欲在中国将其建成一座模范的平民医院。”▲, 百拇医药(北京大学医学部 徐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