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护理杂志》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502107
378名泸州人对安乐死意愿的社会调查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山西护理杂志》 1998年第3期
     作者:孟军红

    单位: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安乐死;意愿;社会调查

    山西护理杂志980317摘要 对378名泸州人进行安乐死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4%的人对安乐死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表示赞成;不理解或不赞成的占92.6%。但经过解释后有97.9%的人表示理解和赞成。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sire for Euthanasia in 378 Inhabitants of Luzhou City

    Meng Junhong(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Sichuan 646000 China)
, 百拇医药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of desire for euthanasia was made in 378 inhabitants of Luzhou city.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7.4% of investigated inhabitants had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ssenting view,and 92.6% of them had incomprehension and disagreeing view.But after explanation,97.9% of the inhabitants expressed understanding and agreeing with euthanasia.The sex,age,cultural level and occupation of the inhibitants were analysed.

    Key words Euthanasia Desire Social investigation
, 百拇医药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B82-052

    目前,我国尚未对安乐死立法,其主要因素是社会基础和人们的思想基础还不具备。作者从事临床护理20余年,目睹绝症病人在临终阶段饱受极度痛苦的折磨,而医护人员为延续病人生命几天甚至几小时、几分钟所做的徒劳无益的努力。 基于这种情况,对泸州地区不同文化层次、职业、性别及不同年龄的378名泸州人进行了社会调查分析,旨在唤起人们对安乐死问题的正确理解,促其国家早日立法。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作者广泛、耐心地进行宣传,深入细致地逐个询问调查,填写调查表格。以宣传前后378人对安乐死的意愿,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方面进行统计及分析。其中男152人,女226人;年龄14岁~79岁,平均年龄28.9岁;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2人,占11.1%,中学、中专154人,占40.7%,小学与文盲182人,占48.1%;职业分为干部(技术干部、行政干部、教师)142人(37.6%),工人52人(13.8%),农民132人(34.9%),学生、居民、无职业52人(13.8%)。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见表1)。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在宣传前无差异(χ2=0.011,P>0.05),经宣传解释后两组仍无显著性差异(χ2=0.273,P>0.05)。说明性别与安乐死的态度无关,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安乐死的。但宣传前赞成安乐死的仅占7.4%,而宣传后赞成的占97.9%,明显高于宣传前。

    表1 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

    人 性别

    人数

    宣传前

    宣传后
, 百拇医药
    赞成

    不赞成

    赞成

    不赞成

    男

    152

    11

    141

    150

    2

    女

    226

    17

    209
, 百拇医药
    220

    6

    2.2 不同年龄组对安乐死的态度(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

    人 年龄组

    岁

    人数

    宣传前

    宣传后

    赞成

    不赞成

    赞成

    不赞成
, http://www.100md.com
    14~

    151

    11

    140

    150

    1

    30~

    161

    13

    148

    150

    11

    50~

, http://www.100md.com     56

    3

    53

    52

    4

    70~

    10

    1

    9

    8

    2

    由表2可见,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赞成安乐死的比例逐渐减小。

    2.3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见表3)。表3 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
, http://www.100md.com
    人 文化程度

    人数

    宣传前

    宣传后

    赞成

    不赞成

    赞成

    不赞成

    小学与文盲

    182

    12

    170

    176
, 百拇医药
    6

    中学与中专

    154

    11

    143

    152

    2

    大专及以上

    42

    5

    37

    42

    0

    由表3可见,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赞成安乐死的比例逐渐增加。
, http://www.100md.com
    2.4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见第119页表4)。

    由表4可见,干部、工人赞成安乐死的比例明显大于农民与无职业者。

    表4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对安乐死的态度

    人 职业

    人数

    宣传前

    宣传后

    赞成

    不赞成

    赞成

    不赞成

    干部
, 百拇医药
    142

    15

    127

    141

    1

    工人

    52

    4

    48

    51

    1

    农民

    132

    6
, 百拇医药
    126

    127

    5

    居民和无职业

    52

    3

    49

    51

    1

    3 讨论

    安乐死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意为“无痛苦致死术”。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就宣扬“涅槃”,“坐化”是“涅槃”的最后形式,即许多佛门高僧,在行将辞世之前,更衣沐浴,盘坐合十,用意念控制肉体,达到“无我”境界,无痛苦安祥死去。当然,“
, http://www.100md.com
    涅槃”的目的、方式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安乐死是不同的。但“涅槃”所达到死亡状态是快乐、舒适、安静,与现在提倡的安乐死有相似之处。在中世纪,宗教绝对禁止结束病人的生命。在十

    七世纪,培根认为安乐死是医学技术的必要领域,能使临终病人摆脱痛苦;科尔的罗(L.Cornaro)在历史上第一个主张被动安乐死,而莫尔(T.More)提出有组织的安乐死;蒙(W.Mmk)把安乐死看作一种减轻死者不幸的特殊医护,但未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更未能为病人和医院所接受。自60年代以来,安乐死又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美国对安乐死举行了各种医学职业工作者的讨论和民意测验;丹麦、瑞士、瑞典、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大量天主教协会发起数万人的“生命圣约”运动;一批有名的医生赞成安乐死合法化。安乐死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切,自1981年《医学与哲学》杂志提出这一问题以来,赞成与反对意见争论不休。1987年邓颖超表明了自己愿意安乐死,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1988年天津医学院在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临终关怀研究中心。这一切表明,安乐死面临着新的选择[1~3]
, 百拇医药
    安乐死是使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避免临终阶段的痛苦和折磨,而给予舒适和安静的感受,也就是指死者在临死前肉体上没有痛苦,而且精神上也没有恐惧和不安。其措施立据为解除临终病人精神痛苦而进行正确生死观的生前劝慰和心理诱导,为解除死者机体痛苦而使用药物和非药物的医学手

    段[3~6]

    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无法使人永生,死亡仍不可避免。某些不治之症的病人,明知不久于人世,毫无希望地承受着临终阶段的极度痛苦,其家属目睹亲人临终前的挣扎,在感情上和经济上付出的巨大代价,医护人员毫无价值而又不得不进行努力,使得本来必死的人得以暂时苟延残喘几小时、几天或更长一点时间[6~8]

    本次调查的378名泸州人对安乐死的意愿,结果显示宣传前仅有7.4%的人对安乐死 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安乐死意愿表示赞成,而不理解或不赞成的占92.6%。但经过宣传解释后则有97.9%的人表示赞成,同时性别、年龄、文化层次、职业等均可影响他们对安乐死意愿的态度,但从统计上无差异。可见,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安乐死问题的讨论、研究和宣传,但是安乐死是一个感情问题的议题,无论什么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主动地自愿地结束生命的做法都是不提倡的,由于“不治之症”的界线有时很难划定,又由于遗弃老人、虐待老人、弃婴现象的确存在,故我国应对安乐死立法。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苏]Иванюшкиц АЯ,Дубова ЕА.安乐死:“问题、推论、录求二者择一”.医学与哲学.1986,7(2):51

    2 朱羽英.安乐死与“涅槃”及其几种心理分析.医学与哲学,1985,6(6):48

    3 杜治政.护理学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96

    4 张海洲.一位医生看安乐死.医学与哲学,1988,9(5):56

    5 杨碧玉,赵爱玲.临终护理现代观.实用护理杂志,1992,8(3):46

    6 郭清秀,耿洪刚.关于安乐死在我国可行性的调查报告.医学与哲学,1988,9(6):34

    7 吴海红,刘国柱.关于老年人对安乐死的意愿调查.医学与哲学,1988,9(10):28

    8 杨惠滨,彭木静,王梦兰.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实用护理杂志,1992,8(6):45

    作者简介:孟军红,女,1953年出生,安徽合肥人,1974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卫生学校,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19970808 修回日期:199805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