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
作者:韩迅德 刘吉华 王京超 张翼祥 王喜功 于书欣
单位:
韩迅德 王京超 张翼祥 王喜功 于书欣(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放射科,青岛266100);刘吉华(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婴儿,新生;颅内出血;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青岛医学院学报99023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814.42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较少见的继发性病变,现将我们所见47例的颅脑CT征象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病儿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30min~30d.28例有围产期窒息史,18例系臀位分娩,1例患维生素K缺乏症。35例有烦躁、尖声哭叫、呕吐和前囟饱满,12例出现抽搐,5例病理反射阳性。全部病儿均于首次CT检查5d后进行1~2次随访检查。
, http://www.100md.com
1.2 检查方法
使用东芝TCT300型全身CT扫描仪,以10mm层厚和层距自听呲线向上连续扫描8~9个层面,用40Hu窗位和80Hu窗宽摄片观察。
1.3 检查结果
1.3.1 蛛网膜下隙出血 共29例。12例表现为所有脑池、脑裂、脑沟密度增高,其中5例伴有脑室轻度扩大;10例仅示双侧侧裂池高密度;7例纵裂池带状增宽并密度增高。CT随访检查示20例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形态密度大致恢复正常。其余9例蛛网膜下隙出血密度变淡。
1.3.2 脑实质出血 共8例。4例位于颞叶,3例在枕叶,1例在基底节区。血肿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CT值50~90Hu,周围伴有低密度水肿带。患侧脑室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向健侧移位。首次CT检查后15d复查,血肿体积缩小,密度变淡,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增宽。30d后复查,血肿趋于等密度。4例0.5年后复查完全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1.3.3 硬膜下-幕区血肿 共6例。双侧2例,右侧2例,左侧2例,CT检查示幕周围均匀高密度影。15d后复查,密度变淡。
1.3.4 室管膜下-脑室出血 共3例。病人双侧脑室后角均呈高密度铸型,上缘与脑脊液形成界面征。15d后复查,脑室密度恢复正常。
1.3.5 混合出血 仅1例,左枕叶3.5cm×3.0cm×3.0cm大小的类圆形、右颞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60~80Hu)和侧脑室后角高密度铸型。15d后复查颅内血肿缩小,密度变淡,周围水肿带增宽。0.5年后复查,完全恢复正常。
2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缺血、缺氧、产伤、维生素K缺乏等引起〔1~3〕。室管膜下-脑室出血的发生主要与胚胎发生机制有关。脑实质出血多因围产期窒息-脑缺氧所致〔4〕。
, 百拇医药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少见疾病,常有后遗症。多见于早产儿及异常分娩胎儿,尤其是妊娠不足32周或体质量低于500g者。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分为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幕区出血和脑室出血。新生儿脑出血有以下特点:①围产期多有窒息史。本组有30例占63.2%;②发病早,生后0.5h即可发生出血。本组有8例占17.0%;③有产伤史者多伴有头皮血肿。本组15例均有头皮血肿;④出血好发于蛛网膜下隙,且吸收较快。本组蛛网膜下隙出血29例,占61.7%.其中20例5d内复查血肿已基本吸收消失,占69.0%.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①蛛网膜下隙出血:多为一侧或双侧脑池呈等(高)密度改变,纵裂池带状增宽并密度增高。出血量较大者表现为全部脑池、脑沟呈高密度铸型。②脑实质出血:血肿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CT值45~90Hu,周围有窄的等密度水肿带。随时间推移,血肿逐渐变小,密度变淡,最后呈低密度,周围水肿带先增宽后变窄,最后消失。患侧脑室、脑沟、脑裂可不同程度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向健侧移位。血肿较大时可形成脑疝。③硬膜下-幕区血肿:颅内板相邻的新月形高密度改变,大者可超过一侧大脑半球。皮质受压向中心移位,患侧脑室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不同程度地向患侧移位。幕区出血均示幕区层面上一侧或双侧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60~90Hu,占位效应不明显。④室管膜下-脑室出血:双侧脑室后角高密度铸型,上界与脑脊液交界处形成液-液界面(界面征),侧脑室轻中度扩大。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Perrin RG, Rutka JT, Drake JM,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os terior fossa subdural hematomas in neonates. Neurosurgery, 1997,40:1190
2 Soylu H, Aslan Y, Sari A, et al. Intracereral hemorrhage: a rare late manifestation of vitamin K deficiency in a breastfed infant: a case report. T urd J Pediatr, 1997,39:265
3 Tekkok IH, Ventureyra EC. Sponteaneou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str uctural origin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Chide Nerv Syst, 1997,13:154
4 龙晚生,罗学毛,赵汝庸,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随访观察.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52
(1998-08-14收稿 1999-04-01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
韩迅德 王京超 张翼祥 王喜功 于书欣(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放射科,青岛266100);刘吉华(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婴儿,新生;颅内出血;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青岛医学院学报99023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814.42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较少见的继发性病变,现将我们所见47例的颅脑CT征象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病儿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30min~30d.28例有围产期窒息史,18例系臀位分娩,1例患维生素K缺乏症。35例有烦躁、尖声哭叫、呕吐和前囟饱满,12例出现抽搐,5例病理反射阳性。全部病儿均于首次CT检查5d后进行1~2次随访检查。
, http://www.100md.com
1.2 检查方法
使用东芝TCT300型全身CT扫描仪,以10mm层厚和层距自听呲线向上连续扫描8~9个层面,用40Hu窗位和80Hu窗宽摄片观察。
1.3 检查结果
1.3.1 蛛网膜下隙出血 共29例。12例表现为所有脑池、脑裂、脑沟密度增高,其中5例伴有脑室轻度扩大;10例仅示双侧侧裂池高密度;7例纵裂池带状增宽并密度增高。CT随访检查示20例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形态密度大致恢复正常。其余9例蛛网膜下隙出血密度变淡。
1.3.2 脑实质出血 共8例。4例位于颞叶,3例在枕叶,1例在基底节区。血肿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CT值50~90Hu,周围伴有低密度水肿带。患侧脑室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向健侧移位。首次CT检查后15d复查,血肿体积缩小,密度变淡,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增宽。30d后复查,血肿趋于等密度。4例0.5年后复查完全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1.3.3 硬膜下-幕区血肿 共6例。双侧2例,右侧2例,左侧2例,CT检查示幕周围均匀高密度影。15d后复查,密度变淡。
1.3.4 室管膜下-脑室出血 共3例。病人双侧脑室后角均呈高密度铸型,上缘与脑脊液形成界面征。15d后复查,脑室密度恢复正常。
1.3.5 混合出血 仅1例,左枕叶3.5cm×3.0cm×3.0cm大小的类圆形、右颞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60~80Hu)和侧脑室后角高密度铸型。15d后复查颅内血肿缩小,密度变淡,周围水肿带增宽。0.5年后复查,完全恢复正常。
2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缺血、缺氧、产伤、维生素K缺乏等引起〔1~3〕。室管膜下-脑室出血的发生主要与胚胎发生机制有关。脑实质出血多因围产期窒息-脑缺氧所致〔4〕。
, 百拇医药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少见疾病,常有后遗症。多见于早产儿及异常分娩胎儿,尤其是妊娠不足32周或体质量低于500g者。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分为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幕区出血和脑室出血。新生儿脑出血有以下特点:①围产期多有窒息史。本组有30例占63.2%;②发病早,生后0.5h即可发生出血。本组有8例占17.0%;③有产伤史者多伴有头皮血肿。本组15例均有头皮血肿;④出血好发于蛛网膜下隙,且吸收较快。本组蛛网膜下隙出血29例,占61.7%.其中20例5d内复查血肿已基本吸收消失,占69.0%.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①蛛网膜下隙出血:多为一侧或双侧脑池呈等(高)密度改变,纵裂池带状增宽并密度增高。出血量较大者表现为全部脑池、脑沟呈高密度铸型。②脑实质出血:血肿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CT值45~90Hu,周围有窄的等密度水肿带。随时间推移,血肿逐渐变小,密度变淡,最后呈低密度,周围水肿带先增宽后变窄,最后消失。患侧脑室、脑沟、脑裂可不同程度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向健侧移位。血肿较大时可形成脑疝。③硬膜下-幕区血肿:颅内板相邻的新月形高密度改变,大者可超过一侧大脑半球。皮质受压向中心移位,患侧脑室受压变小或消失,中线不同程度地向患侧移位。幕区出血均示幕区层面上一侧或双侧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60~90Hu,占位效应不明显。④室管膜下-脑室出血:双侧脑室后角高密度铸型,上界与脑脊液交界处形成液-液界面(界面征),侧脑室轻中度扩大。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Perrin RG, Rutka JT, Drake JM,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os terior fossa subdural hematomas in neonates. Neurosurgery, 1997,40:1190
2 Soylu H, Aslan Y, Sari A, et al. Intracereral hemorrhage: a rare late manifestation of vitamin K deficiency in a breastfed infant: a case report. T urd J Pediatr, 1997,39:265
3 Tekkok IH, Ventureyra EC. Sponteaneou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str uctural origin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Chide Nerv Syst, 1997,13:154
4 龙晚生,罗学毛,赵汝庸,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随访观察.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52
(1998-08-14收稿 1999-04-01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