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50例分析
作者:崔世昌 曹奇志 苏纯信 李秀惠
单位:北京佑安医院10病区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990424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日趋上升。为了增加对药物性肝病的了解,预防其发生,对1994~1997年本院收治的药物性肝病50例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50例病例中,男13例,女37例,平均年龄49岁(25~80岁),发病前均有服药史,平均5.5月(0.5~20年),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做出诊断。患者血清学检测抗HAV-IgM、HBV标志物、抗HCV、抗HDV、抗HEV、抗CMV-IgM、抗EBV-IgM均为阴性,并排除乙醇性、自身免疫性肝炎。
, 百拇医药
服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5例;顺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1例;喃氟啶1例;环胞素A 1例;格列本脲、苯乙双胍4例;二甲双胍1例;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2例;甲状腺素片1例;里素劳2例;米非司酮1例;雷尼替丁1例;双香豆素1例;扶他林1例;保泰松1例;布洛芬1例;避孕药3例;海洛因、地西泮1例;壮骨关节丸4例;骨刺宁1例;因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服中药方剂4例;因银屑病服中药方剂8例;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服中药方剂1例;因不孕症服中药方剂1例;因乳腺肿块服中药方剂1例;因脱发服中药方剂2例。
50例患者中,发热8例,食欲不振40例,恶心、呕吐14例,乏力42例,尿黄40例,陶土样大便5例,皮肤瘙痒9例。
50例患者均有肝功能异常,ALT异常47例〔(5 951.19±3 417.35) nmol.s-1〕,AST异常37例〔(5 017.67±4 217.51) nmol.s-1〕,血清胆红素异常43例〔(341±305) μmol.s-1〕,AKP异常12例〔(3 417.35±2 917.25) nmol.s-1〕。50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或好转出院。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本组50例患者发病前均有服药史,以发热、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化验示肝功能异常,并除外病毒性、乙醇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诊断为药物性肝病,占同期住院肝病的2.1%。本组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以中老年居多;急性期ALT、AST、血清胆红素、AKP异常,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变化不大。本组病例预后均良好。
据统计,药物性肝病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可分为中毒性肝损害和变态反应性肝损害[1]。临床上药物性肝病分为急性和慢性肝损害,急性肝损害在组织学上分为肝炎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2]。本组病例主要表现为肝炎型。
已知化疗药、降糖药、抗结核药、抗霉菌药和避孕药等有明确的肝损伤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本组有22例患者在出现肝损伤前服用了治疗风湿、类风湿、银屑病、脱发的中药。此类中药中多含有雷公藤、黄药子等损伤肝脏的成分。雷公藤的主要成分为雷公藤总甙,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但有可能引起肝脏脂肪变性、小灶性坏死及出血、淤血,发生药物性肝病。中药引起的肝病已屡有报道,临床医师应注意中药的肝毒性作用。
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多样,须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做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和皮肤试验,以明确诊断。患者诊断药物性肝病后,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保肝治疗,例如谷胱甘肽等。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
参考文献
1 江绍基主编.临床肝胆系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66
2 叶维法主编.肝炎学大典.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57
收稿日期:1998-10-22, http://www.100md.com
单位:北京佑安医院10病区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990424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日趋上升。为了增加对药物性肝病的了解,预防其发生,对1994~1997年本院收治的药物性肝病50例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50例病例中,男13例,女37例,平均年龄49岁(25~80岁),发病前均有服药史,平均5.5月(0.5~20年),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做出诊断。患者血清学检测抗HAV-IgM、HBV标志物、抗HCV、抗HDV、抗HEV、抗CMV-IgM、抗EBV-IgM均为阴性,并排除乙醇性、自身免疫性肝炎。
, 百拇医药
服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5例;顺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1例;喃氟啶1例;环胞素A 1例;格列本脲、苯乙双胍4例;二甲双胍1例;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2例;甲状腺素片1例;里素劳2例;米非司酮1例;雷尼替丁1例;双香豆素1例;扶他林1例;保泰松1例;布洛芬1例;避孕药3例;海洛因、地西泮1例;壮骨关节丸4例;骨刺宁1例;因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服中药方剂4例;因银屑病服中药方剂8例;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服中药方剂1例;因不孕症服中药方剂1例;因乳腺肿块服中药方剂1例;因脱发服中药方剂2例。
50例患者中,发热8例,食欲不振40例,恶心、呕吐14例,乏力42例,尿黄40例,陶土样大便5例,皮肤瘙痒9例。
50例患者均有肝功能异常,ALT异常47例〔(5 951.19±3 417.35) nmol.s-1〕,AST异常37例〔(5 017.67±4 217.51) nmol.s-1〕,血清胆红素异常43例〔(341±305) μmol.s-1〕,AKP异常12例〔(3 417.35±2 917.25) nmol.s-1〕。50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或好转出院。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本组50例患者发病前均有服药史,以发热、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化验示肝功能异常,并除外病毒性、乙醇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诊断为药物性肝病,占同期住院肝病的2.1%。本组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以中老年居多;急性期ALT、AST、血清胆红素、AKP异常,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变化不大。本组病例预后均良好。
据统计,药物性肝病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可分为中毒性肝损害和变态反应性肝损害[1]。临床上药物性肝病分为急性和慢性肝损害,急性肝损害在组织学上分为肝炎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2]。本组病例主要表现为肝炎型。
已知化疗药、降糖药、抗结核药、抗霉菌药和避孕药等有明确的肝损伤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本组有22例患者在出现肝损伤前服用了治疗风湿、类风湿、银屑病、脱发的中药。此类中药中多含有雷公藤、黄药子等损伤肝脏的成分。雷公藤的主要成分为雷公藤总甙,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但有可能引起肝脏脂肪变性、小灶性坏死及出血、淤血,发生药物性肝病。中药引起的肝病已屡有报道,临床医师应注意中药的肝毒性作用。
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多样,须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做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和皮肤试验,以明确诊断。患者诊断药物性肝病后,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保肝治疗,例如谷胱甘肽等。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
参考文献
1 江绍基主编.临床肝胆系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66
2 叶维法主编.肝炎学大典.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57
收稿日期:1998-10-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