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间期十二指肠胃的逆蠕动
作者:张建忠 王雁 万小平 钱冬梅 任继平 路亚枫 李民 陈波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990429 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的运动表现为一种周期性收缩活动,它始于胃窦或小肠上部并向尾侧移行,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complex, MMC)。此外还存在另一种运动方式,即十二指肠胃逆蠕动(dudeno-gastric retroperistalsis,DGR),它始于十二指肠并向胃窦侧移行,零散地发生在MMC 2期。为探讨消化间期DGR在正常人体发生的状况,于1996~1997年对1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了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以观察DGR发生状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百拇医药
正常志愿者共15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19~64岁,平均33.9岁,均无消化系统症状及消化道和全身性疾病史。
方法:采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法进行胃肠动力检测,使用瑞典CTD公司生产的PC POLYGRAF HR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测压管全长200 cm,外径3 mm,顶端封闭,前端有3个长1 cm的金属头,管前端有6个测压孔,孔间距由近至远端分别为3、3、7、2、4 cm。受试者于实验前禁食及烟酒10~12 h,经鼻孔置入测压管,使6个测压孔分别置于胃远端,十二指肠的近端、中段、远端和空肠位置。根据顶端3个金属头位置在X线透视下定位或根据MMC发生时压力波的特征定位:胃窦收缩频率约3次/min,十二指肠为8~12次/min。全部测定时间不少于240 min。对所测压力波形逐个进行分类,起源于十二指肠并引起胃窦收缩的1组波形为逆蠕动波,反之为顺行蠕动波。计算2种蠕动波出现的特征、数目及相互关系等。
2 结果和讨论
, 百拇医药
全部受检者均可检测到DGR,并均发生于MMC 2期。DGR均起源于十二指肠部,零散地发生,发生在十二指肠近端的蠕动波可同时向胃窦和十二指肠远端双向移行。DGR与顺行蠕动常常交替发生,即1次逆蠕动之后常常伴随2次顺行蠕动。
每个完整的正常MMC周期大约包含DGR 4~7次(平均5.1次),15例受检者在检测中共发生DGR 128次,顺行蠕动192次,顺行蠕动与逆蠕动之比为1.5∶1。
生理状态下消化液必须通过MMC才能将十二指肠液排入空肠。DGR的发生可能与潴留液引起的小肠牵张反射有关,通过DGR潴留在十二指肠的碱性液体反流到胃窦和十二指肠,可以中和胃酸,减少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酸暴露时间,起到抗酸损伤的作用。由于胰腺在消化间期向十二指肠分泌的主要物质是碳酸氢盐和粘蛋白而不是消化酶,因而不会损伤胃粘膜,其中粘蛋白成分可形成胃粘膜的保护层。此外,DGR可能参与诱发MMC 3期的过程。目前认为血浆胃动素的周期性变化与MMC 3期的发生有关[1]。有研究表明,十二指肠液内含有高浓度的胃动素[2],在DGR的作用下大量胃动素可反流到胃窦,有可能通过胃肠激素的腔内作用引起胃窦平滑肌兴奋性增加诱发MMC 3期运动,以便清除十二指肠潴留液。
, http://www.100md.com
消化间期消化液的分泌、在十二指肠的暂时潴留、DGR和MMC共同构成了空腹状态下上消化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基本方式。这些过程受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及肠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直接或间接的调节和控制。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和体力的疲劳、情绪的变化、应激状态以及某些药物均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的运动功能紊乱,使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酸暴露时间或消化液潴留时间延长,导致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 Itoh Z, Takeuchi S, Aizawa I, et al. Changes in plasma motilin concentra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contractle activity in concious dogs. Am J Dig Dis, 1978,23:929~343
2 黄裕新,许才绂,冯英明,等.胃动素在人体13种体液中分布及关系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4,14:96~98
收稿日期:1998-10-28, 百拇医药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990429 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的运动表现为一种周期性收缩活动,它始于胃窦或小肠上部并向尾侧移行,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complex, MMC)。此外还存在另一种运动方式,即十二指肠胃逆蠕动(dudeno-gastric retroperistalsis,DGR),它始于十二指肠并向胃窦侧移行,零散地发生在MMC 2期。为探讨消化间期DGR在正常人体发生的状况,于1996~1997年对1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了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以观察DGR发生状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百拇医药
正常志愿者共15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19~64岁,平均33.9岁,均无消化系统症状及消化道和全身性疾病史。
方法:采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法进行胃肠动力检测,使用瑞典CTD公司生产的PC POLYGRAF HR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测压管全长200 cm,外径3 mm,顶端封闭,前端有3个长1 cm的金属头,管前端有6个测压孔,孔间距由近至远端分别为3、3、7、2、4 cm。受试者于实验前禁食及烟酒10~12 h,经鼻孔置入测压管,使6个测压孔分别置于胃远端,十二指肠的近端、中段、远端和空肠位置。根据顶端3个金属头位置在X线透视下定位或根据MMC发生时压力波的特征定位:胃窦收缩频率约3次/min,十二指肠为8~12次/min。全部测定时间不少于240 min。对所测压力波形逐个进行分类,起源于十二指肠并引起胃窦收缩的1组波形为逆蠕动波,反之为顺行蠕动波。计算2种蠕动波出现的特征、数目及相互关系等。
2 结果和讨论
, 百拇医药
全部受检者均可检测到DGR,并均发生于MMC 2期。DGR均起源于十二指肠部,零散地发生,发生在十二指肠近端的蠕动波可同时向胃窦和十二指肠远端双向移行。DGR与顺行蠕动常常交替发生,即1次逆蠕动之后常常伴随2次顺行蠕动。
每个完整的正常MMC周期大约包含DGR 4~7次(平均5.1次),15例受检者在检测中共发生DGR 128次,顺行蠕动192次,顺行蠕动与逆蠕动之比为1.5∶1。
生理状态下消化液必须通过MMC才能将十二指肠液排入空肠。DGR的发生可能与潴留液引起的小肠牵张反射有关,通过DGR潴留在十二指肠的碱性液体反流到胃窦和十二指肠,可以中和胃酸,减少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酸暴露时间,起到抗酸损伤的作用。由于胰腺在消化间期向十二指肠分泌的主要物质是碳酸氢盐和粘蛋白而不是消化酶,因而不会损伤胃粘膜,其中粘蛋白成分可形成胃粘膜的保护层。此外,DGR可能参与诱发MMC 3期的过程。目前认为血浆胃动素的周期性变化与MMC 3期的发生有关[1]。有研究表明,十二指肠液内含有高浓度的胃动素[2],在DGR的作用下大量胃动素可反流到胃窦,有可能通过胃肠激素的腔内作用引起胃窦平滑肌兴奋性增加诱发MMC 3期运动,以便清除十二指肠潴留液。
, http://www.100md.com
消化间期消化液的分泌、在十二指肠的暂时潴留、DGR和MMC共同构成了空腹状态下上消化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基本方式。这些过程受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及肠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直接或间接的调节和控制。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和体力的疲劳、情绪的变化、应激状态以及某些药物均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的运动功能紊乱,使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酸暴露时间或消化液潴留时间延长,导致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 Itoh Z, Takeuchi S, Aizawa I, et al. Changes in plasma motilin concentra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contractle activity in concious dogs. Am J Dig Dis, 1978,23:929~343
2 黄裕新,许才绂,冯英明,等.胃动素在人体13种体液中分布及关系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4,14:96~98
收稿日期:1998-10-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