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及疗效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杨 峰 金鹤天 赵建华 王 毅
单位:上海浦东公利医院神经外科 200135
关键词:
宁夏医学院学报990418 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采用小骨窗及开骨瓣的手术方法,清除高血压脑出血20例,死亡2例。本文就如何提高外科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5例。年龄45~73岁,平均60岁,有高血压病史16例(80%)。意识状况(按Glasgou计分法):5~8分5例;9~12分10例;13~15分5例。症状与体征:入院时血压24~30kPa/14~20kPa 16例;呼吸30~45次/min 7例;明显偏瘫与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者15例;一侧瞳孔散大者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6h以内1例,24h以内18例,48h以内1例。血肿部位与血肿量:全部CT检查,?肿量以多田公式计算。壳核出血14例,丘脑出血4例,皮层下2例,其中破入脑室1例,血肿量25~90ml。中线结构:中线移位<5mm 5例;5~10mm 10例。
, http://www.100md.com
2 方法与结果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15例采用传统开骨瓣血肿清除术,其中5例直视下止血,清除液化坏死的脑组织并去骨瓣减压,5例采用颞肌下翼点入颅,咬除4cm×5cm骨窗,穿刺抽吸血肿后,在皮层上做一个小切口,不强求全部清除血肿,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电灼和牵拉,血肿腔置引流管。
术后再出血1例,术后肺炎5例,消化道出血5例,肾功能衰竭1例。经2~34月的随访,良好5例(25%),轻残10例(50%),重残3例(15%),死亡2例,死亡率为10%。其中1例为术后颅内再出血,2例术前均一侧瞳孔散大,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发病年龄及术前血压与疗效 年龄越大,血管本身的顺应性越差,一旦形成脑内血肿,颅内压增高,控制血压的难度加大[1]。本组1例70岁以上患者,血压>22/12.7kPa,术后死于再出血。故年龄和术前血压水平对疗效影响很大。大于70岁的患者手术应慎之又慎。
, 百拇医药
3.2 手术时机与疗效 研究证明,脑内血肿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可自行停止。6~8h后由于血肿急性占位挤压及血液成份对其周围脑组织的损害,使血肿周围正常的脑组织坏死,血管周围性出血,海绵样变性及组织水肿使颅内压不断增加,常在1周内合并脑疝及其它并发症而死亡[1]。所以应在发病后6~8h以内尽早手术以便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上述病理生理改变。
3.3 血肿部位、血肿量、中线结构与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随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发展方式的不同,预后也有着明显的不同[2]。显然这是和脑各个部位功能的不同有关。本组资料提示,位于外囊及皮层下的血肿预后最好。从血肿量看,关于>30ml少量出血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值得讨论。一般来讲,血肿位于丘脑、内囊区出血即使30ml清除后仍为偏瘫。假如病人一般情况好应保守。对外囊出血即使少量出血,假如没有脑受压症状可不作手术。小于30ml,未破入脑室者预后好,中线移位轻者预后好,符合文献报道[3]。
, http://www.100md.com
3.4 不同的手术方法与疗效 采用小骨窗手术的病人无死亡,无重残,除1例轻残外均良好;常规开骨瓣手术出血多,损伤大,切开皮层范围大,术后致残率较高,故作者建议对未发生脑疝,中线居中的患者,宜采用小骨窗方法。只有在瞳孔改变,中线移位时提倡传统的去骨瓣减压术[4]。因样本少,且未随机分组,故无法作统计学处理。今后尚待同道们对此做前瞻性研究。
3.5 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本组资料显示,术后肺部感染最多,因此必须联合有关科室及护理人员共同努力,合理用药,加强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及时正确地治疗。
参考文献
1 车万民,顾洪库,罗 睿,等.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的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4:252
2 崔尧元,卡留贯,张晓彪,等.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影响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4:234
3 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36
4 张荣勋,焦保华,白宝忠,等.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因素与手术方法的选择.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3:143
1999—01—29收稿,路锦绣编辑, 百拇医药
单位:上海浦东公利医院神经外科 200135
关键词:
宁夏医学院学报990418 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采用小骨窗及开骨瓣的手术方法,清除高血压脑出血20例,死亡2例。本文就如何提高外科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5例。年龄45~73岁,平均60岁,有高血压病史16例(80%)。意识状况(按Glasgou计分法):5~8分5例;9~12分10例;13~15分5例。症状与体征:入院时血压24~30kPa/14~20kPa 16例;呼吸30~45次/min 7例;明显偏瘫与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者15例;一侧瞳孔散大者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6h以内1例,24h以内18例,48h以内1例。血肿部位与血肿量:全部CT检查,?肿量以多田公式计算。壳核出血14例,丘脑出血4例,皮层下2例,其中破入脑室1例,血肿量25~90ml。中线结构:中线移位<5mm 5例;5~10mm 10例。
, http://www.100md.com
2 方法与结果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15例采用传统开骨瓣血肿清除术,其中5例直视下止血,清除液化坏死的脑组织并去骨瓣减压,5例采用颞肌下翼点入颅,咬除4cm×5cm骨窗,穿刺抽吸血肿后,在皮层上做一个小切口,不强求全部清除血肿,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电灼和牵拉,血肿腔置引流管。
术后再出血1例,术后肺炎5例,消化道出血5例,肾功能衰竭1例。经2~34月的随访,良好5例(25%),轻残10例(50%),重残3例(15%),死亡2例,死亡率为10%。其中1例为术后颅内再出血,2例术前均一侧瞳孔散大,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发病年龄及术前血压与疗效 年龄越大,血管本身的顺应性越差,一旦形成脑内血肿,颅内压增高,控制血压的难度加大[1]。本组1例70岁以上患者,血压>22/12.7kPa,术后死于再出血。故年龄和术前血压水平对疗效影响很大。大于70岁的患者手术应慎之又慎。
, 百拇医药
3.2 手术时机与疗效 研究证明,脑内血肿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可自行停止。6~8h后由于血肿急性占位挤压及血液成份对其周围脑组织的损害,使血肿周围正常的脑组织坏死,血管周围性出血,海绵样变性及组织水肿使颅内压不断增加,常在1周内合并脑疝及其它并发症而死亡[1]。所以应在发病后6~8h以内尽早手术以便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上述病理生理改变。
3.3 血肿部位、血肿量、中线结构与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随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发展方式的不同,预后也有着明显的不同[2]。显然这是和脑各个部位功能的不同有关。本组资料提示,位于外囊及皮层下的血肿预后最好。从血肿量看,关于>30ml少量出血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值得讨论。一般来讲,血肿位于丘脑、内囊区出血即使30ml清除后仍为偏瘫。假如病人一般情况好应保守。对外囊出血即使少量出血,假如没有脑受压症状可不作手术。小于30ml,未破入脑室者预后好,中线移位轻者预后好,符合文献报道[3]。
, http://www.100md.com
3.4 不同的手术方法与疗效 采用小骨窗手术的病人无死亡,无重残,除1例轻残外均良好;常规开骨瓣手术出血多,损伤大,切开皮层范围大,术后致残率较高,故作者建议对未发生脑疝,中线居中的患者,宜采用小骨窗方法。只有在瞳孔改变,中线移位时提倡传统的去骨瓣减压术[4]。因样本少,且未随机分组,故无法作统计学处理。今后尚待同道们对此做前瞻性研究。
3.5 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本组资料显示,术后肺部感染最多,因此必须联合有关科室及护理人员共同努力,合理用药,加强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及时正确地治疗。
参考文献
1 车万民,顾洪库,罗 睿,等.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的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4:252
2 崔尧元,卡留贯,张晓彪,等.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影响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4:234
3 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36
4 张荣勋,焦保华,白宝忠,等.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因素与手术方法的选择.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3:143
1999—01—29收稿,路锦绣编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