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初探
作者:马迎教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百色 5330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4155 医学发展到20世纪取得了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对付疾病的进步,也取得了像消灭天花这样的公共卫生方面的胜利,然而医学也深深地陷入了无法将医学的双重使命—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统一起来的危机之中[1]。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从把人体作为一个生物体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群的研究。医学模式也正从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这个新的医学模式是综合多因素的立体模式,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准、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等多维因素。现今已不能仅从生物学的观点,而需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来研究防治人类的疾病[2]。与此相对应,医学教育的模式也必须转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重新认识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如何按新的培养目标进行预防医学教学,如何加强医学生的预防观念,研究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的预防医学教学的程度、内容和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体会到改变观念、选用系统性的教材及明确教学重点是至关重要的。
, 百拇医药
1 改变观念
过去,预防医学知识加在一起的学时数只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左右,只作为考查课。学生进校3年后才能接触到这些课程,无法使学生对预防工作建立一个整体的观念,毕业后不能将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融汇贯通于他们的专业工作中,依然是重治轻防。因此,我们把卫生学与流行病学两个教研室合并为预防医学教研室。学时数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115学时,从考查科目定为考试科目。教师把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引入教学之中,使学生知道不仅要获得个体治疗而且必须掌握促进群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在服务内容上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从病理扩大到生理、心理服务;从医院内扩大到医院外服务。从而落实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整个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生占医学生总数的90%以上,而当代的医学生将成为下个世纪的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和卫生行政官员,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实施加强预防战略的教育,强化学生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使学生逐步形成预防疾病的群体观,诊治疾病的整体观,预防保健的系统观和从健康到疾病的连续观。这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的预防保健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2 教材建设
当前的预防医学课程将卫生学与流行病学分开,在教学中,相互间没有联系,且课程内容基本为卫生专业课程的缩影,由于未能赋予学生预防医学的完整系统的知识,也没有紧密结合临床特点,故教学效果不大理想,与毕业后的医生工作要求也不相适应。应打破旧的卫生学教材的模式,选定围绕人群—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能反映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教材。如1989年顾学箕教授主编的《预防医学》,从医学发展的历程,阐明预防疾病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从人群健康出发,来开展卫生统计知识及流行病学调查评价方法,并通过环境与人类生态平衡的科学论述,进一步分析了人类外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于人类的特点。全书既紧扣了环境—健康—防治的环节,又引导学生从个体出发着眼于群体观念的培养,是较好地体现了现代预防医学观点的教材。
3 预防医学的教学重点
首先,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是一个教学重点。人体健康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人体内外环境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内环境包括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平衡;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规律,以及利用、控制和改善诸因素的措施。
, 百拇医药
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中所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使健康人免受疾病因素危害,积极增进健康;二级预防即临床前期预防,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防止疾病发展,以保护健康;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及时、正确的治疗,防止残废和加速康复。临床医师在三级预防中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故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三级预防的观点处理日常医疗保健康复的有关问题。
预防医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增进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如何防制疾病,而从宏观、动态的角度认识、分析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必须借助于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去观察、分析,作为医学方法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已渗透到整个医学领域中,因此必须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掌握其应用。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病已占居首要地位,对这些慢性病的病因、防制措施及流行规律的探讨,都需要借助流行病学去分析、探讨。流行病学是根据疾病在时间、地区、人群三方面的动态分布,并结合其它证据来提出病因假设,它大大地减少了基础与临床医学病因研究中的盲目性。流行病学对于了解或预测疾病在人群中的发展变化趋势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能够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因此,流行病学研究既有助于发现病因,又有助于确定在哪些关键环节上可以阻断疾病自然史。而在临床医生的日常诊疗工作中,如能运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就能找到更有效和更安全的筛检、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措施。
, 百拇医药
实施社区卫生保健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疾病分布状况对人群和社区健康作出诊断,发现需要采取社区干预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以及需要特殊保健的高危人群或易感人群,确定这些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它们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的负担,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确定优先项目,并且科学地评估干预措施或卫生服务的效果[3]。
4 结语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已势在必行。现在培养的学生是下个世纪的医学人才,应该是体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人才。他们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还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跟上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White KL. 弥合裂痕:流行病学、医学和公众的卫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
2 磨传真,吴开国,郭松超.从医学系毕业生信息反馈谈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0;(1):39
3 Morris JN. Uses of Epidemiology(3rd Ed).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1975:139
(1999-03-03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百色 5330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4155 医学发展到20世纪取得了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对付疾病的进步,也取得了像消灭天花这样的公共卫生方面的胜利,然而医学也深深地陷入了无法将医学的双重使命—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统一起来的危机之中[1]。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从把人体作为一个生物体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群的研究。医学模式也正从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这个新的医学模式是综合多因素的立体模式,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准、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等多维因素。现今已不能仅从生物学的观点,而需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来研究防治人类的疾病[2]。与此相对应,医学教育的模式也必须转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重新认识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如何按新的培养目标进行预防医学教学,如何加强医学生的预防观念,研究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的预防医学教学的程度、内容和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体会到改变观念、选用系统性的教材及明确教学重点是至关重要的。
, 百拇医药
1 改变观念
过去,预防医学知识加在一起的学时数只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左右,只作为考查课。学生进校3年后才能接触到这些课程,无法使学生对预防工作建立一个整体的观念,毕业后不能将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融汇贯通于他们的专业工作中,依然是重治轻防。因此,我们把卫生学与流行病学两个教研室合并为预防医学教研室。学时数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115学时,从考查科目定为考试科目。教师把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引入教学之中,使学生知道不仅要获得个体治疗而且必须掌握促进群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在服务内容上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从病理扩大到生理、心理服务;从医院内扩大到医院外服务。从而落实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整个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生占医学生总数的90%以上,而当代的医学生将成为下个世纪的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和卫生行政官员,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实施加强预防战略的教育,强化学生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使学生逐步形成预防疾病的群体观,诊治疾病的整体观,预防保健的系统观和从健康到疾病的连续观。这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的预防保健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2 教材建设
当前的预防医学课程将卫生学与流行病学分开,在教学中,相互间没有联系,且课程内容基本为卫生专业课程的缩影,由于未能赋予学生预防医学的完整系统的知识,也没有紧密结合临床特点,故教学效果不大理想,与毕业后的医生工作要求也不相适应。应打破旧的卫生学教材的模式,选定围绕人群—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能反映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教材。如1989年顾学箕教授主编的《预防医学》,从医学发展的历程,阐明预防疾病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从人群健康出发,来开展卫生统计知识及流行病学调查评价方法,并通过环境与人类生态平衡的科学论述,进一步分析了人类外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于人类的特点。全书既紧扣了环境—健康—防治的环节,又引导学生从个体出发着眼于群体观念的培养,是较好地体现了现代预防医学观点的教材。
3 预防医学的教学重点
首先,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是一个教学重点。人体健康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人体内外环境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内环境包括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平衡;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规律,以及利用、控制和改善诸因素的措施。
, 百拇医药
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中所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使健康人免受疾病因素危害,积极增进健康;二级预防即临床前期预防,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防止疾病发展,以保护健康;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及时、正确的治疗,防止残废和加速康复。临床医师在三级预防中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故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三级预防的观点处理日常医疗保健康复的有关问题。
预防医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增进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如何防制疾病,而从宏观、动态的角度认识、分析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必须借助于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去观察、分析,作为医学方法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已渗透到整个医学领域中,因此必须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掌握其应用。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病已占居首要地位,对这些慢性病的病因、防制措施及流行规律的探讨,都需要借助流行病学去分析、探讨。流行病学是根据疾病在时间、地区、人群三方面的动态分布,并结合其它证据来提出病因假设,它大大地减少了基础与临床医学病因研究中的盲目性。流行病学对于了解或预测疾病在人群中的发展变化趋势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能够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因此,流行病学研究既有助于发现病因,又有助于确定在哪些关键环节上可以阻断疾病自然史。而在临床医生的日常诊疗工作中,如能运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就能找到更有效和更安全的筛检、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措施。
, 百拇医药
实施社区卫生保健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疾病分布状况对人群和社区健康作出诊断,发现需要采取社区干预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以及需要特殊保健的高危人群或易感人群,确定这些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它们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的负担,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确定优先项目,并且科学地评估干预措施或卫生服务的效果[3]。
4 结语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已势在必行。现在培养的学生是下个世纪的医学人才,应该是体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人才。他们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还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跟上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White KL. 弥合裂痕:流行病学、医学和公众的卫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
2 磨传真,吴开国,郭松超.从医学系毕业生信息反馈谈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0;(1):39
3 Morris JN. Uses of Epidemiology(3rd Ed).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1975:139
(1999-03-03收稿), 百拇医药